《中国环境报》:生态寄托对社会和谐的作用(欧阳志远)
要点导读: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种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来看,精神境界的提升应当更加得到重视。因势利导,把培养生态寄托情感作为提升精神境界的核心,可以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共同的领域,从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找到一个现实的基点。
在当今,所有环境要素从根本上说都是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自然资源的滥用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又是公益性很强的资源被滥用的问题,说到底主要是一个利益问题,即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不公问题在社会不公中日渐凸显。生态不公主要体现在一些强势群体,通过对公用性很强的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占有来实现对财富的聚敛,同时也就剥夺了弱势群体享用自然资源的基本权利,而强势群体对自己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利用所聚敛的财富来进行规避。资源环境问题实际上是最深层次的利益问题,它的解决程度是一个社会的法治和德治水平的综合衡量尺度。所以,解决社会问题,宜以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解决为中介,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会找到着力点。
人际关系和人地关系互为中介,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一个真理。将人际和谐与人地和谐结合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指标。尽管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必须始终以它作为价值导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中的’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如何理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除了国家要善于把握带有命脉性的经济以外,就是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种力量包括强制措施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措施是更重要的措施。因为强制措施是消解性措施,只能治表;教育措施是激励性措施,可以治本。而环境意识的培养则是最恰当的教育形式。
环境意识也称生态意识,它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方面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这种意识的核心是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反省,它的上升会促使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人生的意义,进行自我评价。当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进而认识到自己活动的结果不是增强了自己的主体性,而是成为实现自由的桎梏时,贪图财势的价值观念就会逐渐淡漠,而社会的公共利益也会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西方社会开始,在公众中萌发了一种淡化物质享受、追求生态平衡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无论对人地和谐还是对人际和谐都是极其有利的。实际上,就是在民主和法制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人们也认识到了生态寄托对规范人的行为,进而对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生态寄托应当在这里得到更完整的建树。
生态寄托在本质上属于环境意识的心理层次。环境意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环境哲学,它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系统的、抽象性的反映形式,是一种比较间接的反映;另一个是环境心理,它
《中国环境报》:生态寄托对社会和谐的作用(欧阳志远)
本文2010-03-12 22:53:37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49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