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访谈]秦大河院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757下载220次收藏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嘉宾: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嘉宾简介:

秦大河,地理学家。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起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等职。长期从事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研究,在南极和中国西部雪冰过程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重要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近代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组织并主持了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策 划: 李存富 中国科学院网站总编辑

主持人: 韦 洁 中国科学院网站编辑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做客“科学在线”,请他谈一谈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这个问题。秦局长您好,众所周知,全球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而国外一些科学家也预测说,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5摄氏度,请您谈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将对全球大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嘉宾: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前者指的是日地关系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过程,比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海洋、大气、陆面、冰雪等气候系统各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后一类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当中,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提供的预测结果是,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而不是你所说的5℃。未来变暖的变幅取决于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仍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是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管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事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主持人:中国的气候演变是否符合这一趋势呢?这种气候的变化会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人民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嘉宾:同全球一样,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是变暖的,增暖的幅度为0.5~0.8℃。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众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资源短缺、干旱与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大气成分改变及海平面上升等。

据预测,21世纪全国的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全国年平均降水将可能略增加,但地区差异较大。预计未来大部分地区冰川融水将呈持续增加趋势,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森林生产力可能有所提高,各类树种分布区都将向北推移;草原、草甸面积呈减小趋势,草地退化,质量和产量均下降。沙漠化自然过程可能不会减缓。海平面会继续上升。人体健康和人居环境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我国的经济仍处在起飞阶段,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继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必然会继续增加。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我国面临的来自国际社会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关系到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全球变暖不但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应该引起决策者、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关注。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京都议定书》。按要求,到2012年,我们国家要加入到“减排”的行列中了,您觉得在这不到6年的时间里,像我国这样一个排放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政府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应该怎样提高?

嘉宾:先澄清一个事实,即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是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其核心内容为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同时要制定并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尽管如此,《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压力日益增加,我国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

中国不仅率先加入并签订《京都议定书》,而且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认真而负责任的。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考虑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作用,选择有利于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施,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突出和重大问题之一。

对普通公众而言,应积极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应对气候变化中我国所面临的压力,增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有意识地在行业发展、商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采取保护气候和环境的行动。

主持人:据报道,1998年我国出现了一千年里气温最高的一年,之后几年气温似乎有所降低,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气候正在趋向正常呢?

嘉宾:20世纪以来,1998年最暖,2005年为次暖年。这并不意味着全球的气候正在趋向正常。实际上,上一个世纪是过去一千年当中最暖的一百年,而20世纪的后20年又是上个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近150年中最暖的10年中有8年出现在过去10年中。因此,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网友:每天晚上7点半的“天气预报”节目深受老百姓欢迎,节目中主持人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请问他们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还是气象局的工作人员?

嘉宾:他们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宣传中心的工作人员。

主持人:前不久,我国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所带来的冻土融化会不会对冻土区的青藏铁路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从气候的角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

嘉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带来了巨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青藏铁路沿线的季节冻土、融区及岛状多年冻土区的地温升高了0.3-0.5℃,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升高了0.1-0.3℃。未来青藏高原气温和冻土温度的升高对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带来了严重威胁。但是青藏铁路的建设专家们已经考虑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安全预留,他们根据气候学家的预估结果,并参考了其它高纬度国家的类似经验与教训,采取了多种冻土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因此安全畅通没有问题。

主持人:2004年2月,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提交了一份《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说未来20年气候的变化将会导致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紊乱,他对人类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但是您在“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却说“这种景象的出现是极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我国与美国这样一个气象强国对未来20年的气候预测上会大相径庭呢?

嘉宾:这份“秘密”报告严格来说并不是预测,而是描述了未来20年如果发生气候突变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报告所使用的科学依据,是发生在8200年前和12000年前的气候在变暖的过程中突然变冷的突变事件。但从科学上来说,气候突变是个小概率事件,预测的难度很大。现在看来,人类活动尚未达到如此激烈的程度,未来20发生这种情景的可能性极低。实际上报告的目的并不是预测,而是提醒人们,如果最坏的情况出现,而我们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访谈]秦大河院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