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软科学经典案例:南水北调的半个世纪论证
195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张基尧,还是一个7岁的孩子,但对北方缺水却有着切身体会。
这一年,毛泽东视察黄河。
南方为洪涝所累,北方为干旱所苦。在听取有关汇报后,毛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规划研究的序幕。
幼年的张基尧不曾预料,40年之后,他的职业生涯将与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结下不解之缘。从水利部副部长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他亲自参与了后期规划的研究、论证和建设管理过程。
调不调,从哪调,调多少,怎么调……这项重大工程决策的出台,从一个设想到付诸实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民主论证和科学比选。
一“定”经历了50年
1997年,京西宾馆,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常委会议,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送审稿)》。
南水北调走哪条线?大家意见不一,上东线,上中线,会场上争论不休。
其实,早在40多年前,南水北调的规划工作就已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着手相关研究。从长江上游还是中游调,从干流还是支流调,设计了多种方案。1958年,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加速制定规划。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规划进入论证阶段。国务院认为,南水北调是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为此,水利部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张基尧便开始投入规划的论证工作。
镜头还是回到京西宾馆的这场论证会。
一开始,大家各持己见,认为非此即彼。经过激烈讨论之后,规划布局得到彻底调整:东、中、西三条线并非“你存我亡”,而是实行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南水北调的整体架构,由西向东的四条横向水带———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将被三条调水渠道串联起来,从而构成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形成覆盖大半中国的大水网。
“最后形成的结论不仅成为大家的共识,也使规划与社会经济实际更加吻合。”张基尧回忆说。
2002年,中央审议并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张基尧记得,在这次会议上,最后江泽民说了一句话———“今天就这么定了。”
然而,就是为了这个决定,用了整整50载岁月。
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110多人次院士参与献计献策;100多次研讨会,百余种比选方案,争论与规划相伴相生。
一方水土养两方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要借用一方水,养活另一方人时,毛泽东时代无法预料的新问题便渐渐浮出水面。
张基尧告诉记者,除了布局线路之争,总体规划的矛盾主要聚焦在资源配置、节水、治污和筹资等方方面面。
在早期设计中,为满足北方缺水需要,认为调水多多益善。可在论证水资源科学配置方案时,有专家提出,节水本身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甚至节水比调水更合理。例如,部分专家认为,北方地区还有节水余地,城市用水量不一定要那么多。这个意见很快被及时采纳,中线调水量从145亿m3变成130亿m3。
通过分析北方受水区的缺水现状,在充分考虑节水的基础上,再确定调水规模,并对东线、中线沿线4
《科技日报》:软科学经典案例:南水北调的半个世纪论证
本文2010-03-12 22:53:3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482.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