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环境报》:煤炭开发仍需应对生态难题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931下载248次收藏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煤炭区域布局初具雏形,但受资源禀赋的影响,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挖走了资源、留下了污染、破坏了生态,这是人们对于我国煤炭工业粗放发展现状的描述,而“十一五”期间新一轮的煤炭开发热潮将使生态风险日益加剧。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对外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表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资源禀赋的影响,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煤炭区域布局初具雏形

我国煤炭区域布局的新轮廓在《规划》中已具雏形。《规划》首次在政策层面明确了调入区、调出区的划分,这也成为《规划》最大的亮点之一。根据煤炭资源、区位、市场等情况,《规划》将全国划分为煤炭调入区、煤炭调出区和煤炭自给区。调入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4个规划区;调出区为晋陕蒙宁规划区;自给区包括西南、新甘青两个规划区。规划将以往作为后备区的西部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变为煤炭自给区,宁夏进入煤炭调出区,浙江、广东煤矿则被要求尽快退出市场。其中煤炭主要调出区中的晋陕蒙宁区,新建煤矿准入门槛提高至120万吨/年。

目前,我国总体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但《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仍将集中在晋陕蒙宁煤炭主产地区,水资源短缺限制着上述地区煤炭加工转化规模,“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资源与水资源逆向分布、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

煤炭开发高潮加大生态风险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的开发新增总量约为4亿吨,意味着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煤炭建设高峰。同时,因煤炭开发而引发的生态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在《规划》中有这样一组煤炭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数字:煤炭调入区主要环境影响是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2010年,煤炭调入区规划煤炭产量8.66亿吨,预计地表沉陷约1.6万公顷。煤炭调出区主要环境影响为地下水径流破坏、地下水和地表水减少,煤矸石和矿井瓦斯产生量大。“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煤炭产量的80%集中在这个区。2010年,规划煤炭产量13.15亿吨,预计产生煤矸石2.6亿吨、矿井水11.6亿吨、矿井瓦斯68亿立方米,形成土地沉陷面积2.6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3.2万公顷。在煤炭自给区范围内的新甘青规划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主要环境影响与煤炭调出区相同。西南规划区主要环境影响是煤矸石、矿井瓦斯和矿井水排放。2010年,规划煤炭产量4.19亿吨,预计产生煤矸石0.8亿吨、矿井水8.1亿吨、矿井瓦斯21.3亿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有77.9%的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晋陕蒙宁地区。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的高工张运章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煤炭开发热潮专门撰文指出,晋陕蒙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国水土流失量约50亿吨,而晋陕蒙地区的年流失量几乎占到1/3。即将到来的煤炭开发建设高峰将加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规划环评统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环境报》:煤炭开发仍需应对生态难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