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合理控制电力投资(林伯强)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76下载269次收藏
 

即使现在可以看得见电力过剩,如果中央政府愿意批准,仍然会有很多国企愿意投资电厂,许多银行愿意贷款,许多地方政府愿意支持担保,这就是电力过度投资的基本动力。然而,只要存在一定比例的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民营和外资,这种动力就会大打折扣,而他们参与的前提是加速电力市场化改革

2006年6月,国家发改委宣布下半年电力供需形势将总体平衡,扭转了自2002年6月以来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结束了4年的电力短缺。2006年中国新增电力装机达9000万千瓦,增长超过15%。至2006年8月底,在建的电厂大约还有2.2亿千瓦,预计2007年的新增装机也不会少于9000万千瓦,电力过剩已成事实。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尽管发电方面早就对民营和外资开放,但是国企已经成功地挤出民营与外资,使得电力投资结构日趋不合理。虽然有长期能源短缺的预期,短期内能源产品过剩却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除了一些体制原因,过剩投资的主要根源是由于能源部门国有企业的高度集中。国企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如何“做得更大”。在追求生产总值和税收的激励下,地方政府也热衷于像电力这样的大项目,大量国内储蓄和国有银行使这种投资扩张成为可能。对供需状况如何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解释。即使现在可以看得见电力过剩,如果中央政府愿意批准,仍然会有很多国企愿意投资电厂,许多银行愿意贷款,许多地方政府愿意支持担保,这就是电力过度投资的基本动力。然而,只要存在一定比例的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民营和外资,这种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对于电力行业来说,只有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民营和外资的参与,才能合理控制投资增长。

近期中国能源消费激增也导致了能源价格显著上涨。但是,由于能源价格由政府控制,上涨幅度不足以抑制需求。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投资驱动,并且常常因投资过度而导致工业产能过剩。低能源价格政策是投资过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政策也增加了民营与外资对投资电力的疑虑。

需要民营企业和外资的参与

电力行业目前的情况是,国有企业一家独大,且越做越大。国企的高度集中是电力行业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根源。其一,如果没有政府的预测和规划的充分约束,国企“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可能造成电力大量过剩;其二,国企高度集中会挤出民营与外资;其三,减缓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其四,限制了部门效率的改善。当电力投资过度时,政府通常的做法是叫停。对于资本密集型的电力项目,先不说停建,即使拖几年再建,也将使投资者(这里主要是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进一步说,如果没有叫停,大量在建电力项目投产期在2006至2008年之间,电力过剩会使发电企业效益下降,这个投资风险是看得见的。问题在于,投资电力的是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国有银行,过度投资除了当权者的业绩会受影响,损失是国家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风险防范机制,至少是一个合理的风险预期,那就是,电力企业实在不行了,可以通过政府涨电价。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机制:缺电时需要涨电价,过剩时还可能要涨电价。如果电厂属民营和外资,过剩的结果自负,没有人会期望政府涨电价来救企业。

因此,合理控制电力投资需要解决民营企业和外资的参与。在目前国企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如何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的参与,是一个改革的大难题。为什么在这一轮大电力投资中,电力装机在5年内几乎翻倍,而民营和外企基本上不参与,甚至变现退出?这值得我们反思。通过反思,或许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问题必须有效地尽快得到解决,因为它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性。政府可以通过有意限制国有电力投资来鼓励民营和外企进入;实行国有民营联合经营;还可以通过上市、出售给民营或外企等办法使国有电力资产优化。

在电力改革中,最大的难题仍是电价上涨。电价上涨原因很多,不完全是因为改革,例如煤价上涨。但是,提高行业效率却是减少涨价的惟一途径。民营和外资参与电力,提高行业效率是电力行业改革和可持续的重要保证。改革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如何合理控制电力投资(林伯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