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与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孙雪涛)
表1、表2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
分配制度是全社会劳动者最终利益的实现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分配指导思想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这是20年前甚至10年前人们思想上难以接受的。
长期以来,围绕收入分配问题开展过反反复复的讨论,总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收入分配不公;一个是收入差距过大。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收入分配不公更多的是强调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不平等,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则更多的是反映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使这个差距不断加大,甚至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二,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都存在着收入差距;其三,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其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非常态收入问题特别突出。
二、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
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基尼系数法;二是等分法。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957年为0.16,1964年为0.18,1978年仍为0.16,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没有发生明显的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改革开放之初的198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因而由这些差距构成的总体居民收入差距也呈逐步扩大趋势(见表1略),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有研究认为已达0.445,几乎倍增,速度之快,举世无双,而且仍将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3~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相当悬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出一套针对中国国情的“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该系统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测算出,2003年后,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进入值得警惕的“黄灯”区,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将进入“红灯”区范围。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
居民的实际收入是直接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截至2004年底,我国仍然有261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基本上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依靠各种救济生活的城市贫民大约有2000多万人,我国城乡绝对贫困人口约有4600多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并且涌现出了相当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使用等分法进行分析,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计算的十等分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例,1988年为13.5倍,1995年上升到17.7倍。有学者统计,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五等分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15%、10%和6%。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2004年,占城市总人口10%的高收入者占有45%的城市财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限度。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对我国城乡差距的影响以1990年为分水岭,此前的经济增长具有收入均等化效应,此后的经济增长则不具有这一效应。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可统计的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四个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名义收入比率为2.56,1984年这个比率缩小到1.84,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比率经历了近10年的上升期,从1985年的1.86上升到1994年的2.59,尔后经历了3年的下降,到1997年下降为2.21,之后,开始了第二轮扩大,到2000年上升到2.46。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23倍,2004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20倍的高位上(见表2略)。
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如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可能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总体上看,尽管改革之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
(三)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统计,1985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比率为1.15∶0.88∶1,到1995年这一比率扩大到1.42∶0.97∶1,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就城镇来看,1986~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5.9倍,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4.7倍,收入增长差距明显。就农村来看,1985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2.88%和74.14%,这两个比率到1995年下降为57.02%和67.11%,到1999年又进一步下降为46.96
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与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孙雪涛)
本文2010-03-12 22:52:4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40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