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现状和后果(魏钰 苏杨)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41下载148次收藏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外源型指城市对农村的污染转移,目前除了城郊和少数水网密布地区外,尚未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作为主体的内源型污染,又可根据产生来源和污染物性质分为三类: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造成的点源污染和农民聚居点生活污染。这三类污染都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形成规模的,并且已经在农村造成“小污易成大污、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

1、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影响最大的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相对较大的果蔬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已增加到4766万吨(如图1、2所示),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接近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加之施肥结构不合理2,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3。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影响到地下水和空气。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的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的比例超过了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也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总氮)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总磷)的贡献率接近1/3。我国农药的年使用量超过130万吨,单位耕地面积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但只有不到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总之,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型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型,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形成巨大的威胁。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5年地膜用量超过180万吨。地膜污染的危害4在发达地区已很突出:据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的局部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20%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也已经出现。

另外,还有一些是现代化导致的衍生污染。例如,由于化肥的普及以及燃料结构的调整,秸秆5由宝变废,农民对其通常一烧了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环境,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甚至影响到飞机起降。

总之,由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污染影响面大,且易于通过水、大气、食品等媒介影响到城市人口,因此可视为影响最大的农村环境污染。

2、村镇等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现状和后果(魏钰 苏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