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陈家刚)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现代性要求规范、标准,倾向于整齐划一,试图让人们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使用同样的资源和技术。但生态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多样性。
生态社会强调个人责任,但是,这种责任还必须与社会责任相融合。生态社会应当放心地把自我治理的责任托付给了解情况的公民。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正,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正、当代人之间的公正、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正等。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与十六大相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全面。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根据这种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它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而从广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其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工业文明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核战争的威胁、恐怖主义、人口膨胀、传统道德的失范及信念危机等;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自然灾害、疾病和生态失衡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投机等;更为严峻的是,上述危机总是以“症候”的形式出现在人类面前。“今天,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劳动异化与交往异化也被进一步强化,不仅外部自然正以全球规模被破坏,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所谓社会性、共同性这种人性的最深层的内部自然也正被破坏。”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危机,无法在自身框架内解决,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就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也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而后者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第二,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主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坚持公正原则。
社会公正能够有效地凝聚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推动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改革。而政府应该被赋予承担维持社会公正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推动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社会公正反映了社会多数群体的意愿,而维护这种意愿需要公正的制度安排、程序设计。唯有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体现社会公正的法律和制度,才能确立消除社会不公的制度规范,有助于在既有体制和政治结构中推进改革。
实行体现社会公正的政策,弱化利益冲突和社会对立。社会公正既能推动社会进步,也能避免因为利益过度分化带
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陈家刚)
本文2010-03-12 22:51:09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22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