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了使农村水电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组织调研组,到贵州、云南、湖南、江西等省开展农村水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调研组全面了解了各地农村水电发展情况,重点对各地通过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考察了农村水电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深入农村走访了代燃料农户等,与当地政府、干部群众、企业、用电户等进行了座谈。调研组在研究农村水电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问题,研究了发展农村水电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一、各地发展农村水电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各地通过发展农村水电,以农村水电建设为载体,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从五个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了农村用电水平,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水电建设提高了农村用电保证率,有效降低了电价,大大提高了广大山区农村的用电水平。截至2005年底,“十五”建设的409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人均年用电量由2000年的347千瓦时增力口到644千瓦时,增长了85.6%;户均年生活用电量由2000年的318千瓦时增加到547千瓦时,增长了72%。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发展了以农村水电为龙头的山区水利,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改善了农,村灌溉、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农村生产能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共带动全国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道路近6万公里、110千伏及以下高压配电线路18.5万公里。新增水电站库容128亿立方米,增加机电排灌面积450万亩,解决了600万人口及8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广大山区农村用电、饮水、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等条件均有明显改善。吉林省临江市在电气化建设中筑路178公里,受益68个自然屯,从根本上解决了7900余户农民出行难、生产资料调入难、产品运出难的“三难”问题,结束了当地农民肩挑背驮的历史,为农村的土地、矿产、旅游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和商品流通铺平了道路。云南省实施流域梯级综合开发的中小河流近100条,已建和在建水电装机达167万千瓦,实现了上游建库中游发电下游灌溉。河南省注重流域龙头水库建设,既保证枯水期河流生态用水和沿岸群众生活用水需要,又提高梯级水电站发电效益和电能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永定县在永定河、金丰溪梯级开发的小水电除发电外,充分发挥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善了下游岐岭、下洋等乡镇的,防洪、灌溉、供水条件。
(二)通过股份制办电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各地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中,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办电和国家扶持办电,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生活逐步富裕。
1.农民通过股份制办电增加收入
广东省乳源县全面推行股份制办电,有14个乡镇,镇镇都有农村水电,4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农村水电股份,240个自然村,年年都分享农村水电红利。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73元,其中农村水电贡献1555元,占4l%。
湖南省北湖区南溪乡有987人投资入股开发农村水电,每人年均分红1000元;有440人参加农村水电工程建设,增加收入170余万元,人均4000元;有102人成为农村水电企业职工,年增收98万元,人均9600元。全乡4685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6元。
四川省峨眉县龙洞村建设9座农村水电站,年上交国家税金和村集体利润60多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进入市级小康村行列。
2.农民实行股份合作制办电增加收入
江西省铜鼓县红苏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由三户农民带头用自己的积蓄和筹集的资金,在自家门前办起了红苏村第一座农民股份合作制农村水电站,装机260千瓦,2002年建成发电,当年即获得纯收入10余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 目前红苏村已建成和在建的农民股份合作制农村水电站有7座,总装机3085千瓦,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达1250万千瓦时,年纯收入220多万元,全村人口468人,人均农村水电收入4700元,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民变成农村水电产业工人。红苏村也由原来靠山吃山的“林业村”变成借水发财的“水电村”。
3.国家扶持资金办电增加农民收入
湖南省桂东县黄洞乡。沤菜村、沙田镇水庄村以农村水电建设为载体,将国家扶持资金转化为农村水电生产力,量化为农民的股权,使农民长期稳定年复一年地从农村水电直接获得分红收入,形成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黄洞乡沤菜村全村人口430人,1999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06元,是一个尚未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村。2000年在省委领导支持下,用扶贫资金125万元作为农民的股份,建成了装机320千瓦的沤菜村水电站,年发电量100多万千瓦时,年纯收入16万~18万元,扣除集体提留6万~7万元用于村级道路维护、小学建设、贫困补助等外,平均每人每年可从小水电分得红利200~300元。开发农村水电带动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企业发展,又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8元,比1999年增长了5倍多,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沙田镇水庄村建成了水庄水电站,装机570千瓦,共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其中农民股份48万元,每户1000元、水庄小学教育基金股份5万元、村集体股份47万元,吸纳其他入股资金140万元,总投资240万元电站投产发电后,保证每户农民每年分红200元左右。目前全县近4万农民拥有农村水电股份,23.5%的农民从水电开发中直接受益。
4.给农民争取贷款办电增加农民收入
福建省德化县大铭乡,由乡政府用集体资产提供无偿担保,帮助贫困农户贷款兴办农村水电,做到全乡家家都有农村水电股份,户户都有农村水电分红,共享农村水能资源,实现共同富裕。全乡农民人均拥有农村水电装机0.9千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68元,其中五分之二属于农村水电分红收入。
(三)小水电代燃料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不仅长期稳定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而且带动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各地以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为龙头,政府给农民补助一些水泥等材料,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动农民投工投劳,自己改自己的厨房、厕所、牛栏、猪圈,自己修自己的路,自己改自己的水, 自己动手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花很少的钱,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贵州省普安县把代燃料试点村与全面建设小康村、生态示范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相结合,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围绕“五通、五化、五改” (即通电、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电气化,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改厩),国家适当扶持,农民投工投劳,改厨、改厕、修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优美山村。普安试点项目区改造厨房灶台3128户,改厕460个,解决人畜混居300多户,为621户解决了饮水困难,给60多个不通电的农户通上了电,修建乡村道路160公里。现在走进项目区,不见了泥泞的乡村小道,映入眼帘的是平整清洁直通,家家户户的水泥路;不见了昔日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卫生、明亮的农民新村;与人混居的猪、牛、马也喜迁新居。项目区代燃料前后就如两重天,农民们形象地说:“小水电代燃料一看表,二看锅,三看厕圈,四看坡,五看农民笑呵呵”。普安县结合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导向效用,统筹安排,真正改善了农村基本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水平,项目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效果显著。
2003年开展的26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使20多万农民实现了代燃料,不仅解除了农民繁重的砍柴劳动和烧柴的烟熏火燎之苦,而且解放被砍柴烧火束缚的农村劳动力5万人,减少砍柴及运煤工日200多万个。这些农民腾出时间外出务工、开展手工编织、搞特种种养、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开展特色旅游等,平均每户增收减负500多元。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区近2万农民消除了火眼病.、呼吸道疾病、肺气肿等疾病根源,代燃料共解决无电人 1509人和6500多农户吃水问题,改厨38744个,改厕7126个,改圈7193个,改路510公里,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开发农村水能资源发
农村水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2010-03-12 22:51:0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223.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