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 知易行难(王金南)
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21世纪经济报道、ccer主办的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暨首届21世纪城市发展论坛,于07年12月22日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搜狐财经作为本次年会的独家网络媒体从现场发回如下精彩报道:
王金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一、污染减排的现状
对当前的污染减排形势,我有以下几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污染减排是中国环境保护史上一项意义深远而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举措,是中国政府国家意志的一个体现,也是政府落实1992年联合国提出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新的提升。目前污染减排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污染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为什么?与脆弱的节能减排指标相对的是强大有各种驱动力驱动的gdp增长的预期指标,一方面是很脆弱,另外一面是很强大,同时在减排工作中也存在很多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另外一些目标的边界条件和当初制定目标时的情况有着巨大的差异。
从美国二氧化硫排放趋势看,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最高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大体上是2500万吨,跟我国目前的水平相当,但是美国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减排到目前的1245万吨,目前我国要花30年左右的时间来解决,从国际上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艰巨性。
第二个判断:污染减排本质上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污染程度是和人口增长、gdp增长密切相关的。我们通过公式推导可以发现gdp增长越快,就越不容易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的脱钩。回顾一下“十五”期间gdp的增长率9.5%,能源需求弹性最高达到1.4%,“十五”期间五年原材料生产和消费相当于过去“八五”和“九五”的总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研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会上升,环境负荷也会上升,但是到达一定水平以后污染负荷会下降,环境质量会得到改善,一般称之为库兹涅兹拐点的出现。但是在中国这个拐点还没有出现,目前来看污染还是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为什么污染减排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等,对人类健康(包括生育方面)、社会稳定都有很大影响,温室气体在最近和未来都是很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在巴厘岛会议上向世界承诺,要实现20%的节能减排目标。
第三个判断:动态削减任务远高于静态削减任务,控制新增量是减排重点。
当时中国政府提出节能减排问题的时候,是存量的削减目标,但是实际上gdp还在快速增长,新增量这一块是更大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研究,假如gdp增长10%,那么在“十一五”期间新增污染物如二氧化硫就有370万吨,需要总消费量是670万吨,动态的削减率就是把新增的370万吨削减掉,也就是削减了26%,比静态削减10%高了16个百分点。同样的道理cod动态削减率是40%,比静态削减率要高出30%,动态削减量要远远大于存量静态的削减,一些地区没有把这两本帐搞清楚。
第四个判断:实现节能目标对实现污染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假如gdp平均增长10%,若完全依靠节能手段来实现二氧化硫减排,节能的程度要达到44%,现在却连20%都达不到,所以光靠节能来完成二氧化硫的减排是不可能的。从单位gdp能耗对减排的影响看,在gdp10%的增速基础上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要增加77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就要增加67万吨。
第五个判断:减排方案尚不能精确保障目标实现。
目前国务院制定了一个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析来看,这个工作方案过分倚重火电厂脱硫工程。在化学需氧量上削减更是一场硬仗,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5000万吨,至少要新建、改建污水管道长度16万多公里(2004年才是7.8万公里),如果没有污水管道,建了污水
节能减排 知易行难(王金南)
本文2010-03-12 22:51:04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213.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