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宝库——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代表发言摘要
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为保护好人类共有的财富,2月20~21日,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举行了云南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和工作会议。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庄严地向全世界承诺:“确保滇西北地区青山永驻、碧水长流、物种多样性永存,使生物物种资源造福当代人民、惠及子孙后代,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生态安全做出我们不懈的努力!”来自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州、怒江州、保山市、丽江古城区、云南省环保局、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负责人在会议上做了发言。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监测机制
丽江市市长 王君正
丽江已拥有三项世界遗产,区内植物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丽江市植物1.3万多种,占云南省植物种类的70%,在全世界植物标本大家族中,产在丽江的植物标本就达800多种。
全市拥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656公顷。其中,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高山森林、珍稀动植物,周围有20多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近3000种植物和800多种名贵药材,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特有珍稀濒危动植物、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泸沽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高原湖泊、高山森林及水禽。
丽江市近年来认真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工作,完成了《丽江地区生态调查报告》、《老君山综合考察报告》、《丽江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重点报告和规划;加大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2亿元,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699.0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40.3%上升到目前的52.5%。“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河道整治工程127.4公里、建设堤防18公里、加固堤防46.5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0.1平方公里。认真实施生态保护项目,着力抓好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治理工作。“十五”期间,共投入9100多万元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点(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恢复。努力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目前老君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切实加强了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与保护监管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通告》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各级人大、政协对各级政府环境执法实施了有效监督,各级环保、林业、农业、水利部门加大了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特别是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磷宣传和实施工作,使水体和水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监测机制,为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与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要对滇西北地区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生态监测,科学地评价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以利于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入
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 陈建国
迪庆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迪庆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把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地区列入该组织划定的“5个生态区域”交汇点。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认为,这个区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有4大片区在迪庆境内,迪庆占“三江并流”核心区面积的58%。
近年来,迪庆自然保护区工作成绩突出。迪庆州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20081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3.4%。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繁殖种群迅速扩大,由原来的8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只,到纳帕海过冬的黑颈鹤2008年比以往增加了一倍。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2006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9%,居全省前列。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实效,严厉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生态保护与开发取得突破,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标志,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为迪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找到了切入点。
但是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是:一、森林生态功能恢复缓慢,草场退化现象普遍。经过多年努力,全州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73.9%,但是人工造林因树种配置,结构层次不合理;草场建设速度跟不上草场的退化速度,大部分天然草地因过度放牧,加上毒草、害草大量侵入而严重退化。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繁重。由于迪庆知名度的提高,迪庆旅游业迅速发展,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因规划滞后,开发水平低等,也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压力。三、生态多样性和脆弱性并存,保护难度大。迪庆在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同时,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呈现出“种类多、数量小”的情况,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四、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州自然保护区面积虽然大,但是无偿投资少,建设标准低,不能满足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五、珍稀野生动植物面临威胁。由于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野生动植物适宜的生境范围越来越小,并受到“岛屿化”、“生境破碎化”的影响。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费严重不足,赔偿问题得不到解决,挫伤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为保护好迪庆生物多样性,应尽快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入,增加伤害补偿、搬迁补偿等资金扶持,解决高原湖泊、湿地保护经费等。
推行“洱海保护治理模式”
大理州州长 何金平
近年来,大理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列入林业工作的议事日程。
自然生态保护的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制定实施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和《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条例》。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17个自然保护区中,已有13个保护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占保护区总数的76%。先后组织完成了《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报告、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加大了洱海保护治理的力度,一是采取“双取消”,一次性取消了洱海湖区所有的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二是开展了“三退三还”,即在洱海1965.69米范围内环湖退鱼塘还湖4324.94亩,退耕还林7274.52亩,退房屋还湿地616.8亩。三是成功实施了小关邑和洱海西区10公里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示范工程,洱海西区48
公里湖滨带得到恢复。四是在洱海流域全面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严禁向洱海排放粪便和垃圾。五是严格控制点源污染,环湖工业企业实行达标排放。六是确立了以“城市污水处理及环湖截污、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流域水土保持、洱海流域环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七是大理市实行了河(段)长制的管理模式,各镇镇长为其行政范围内河道管理的河长,并聘请了350名河道管理员、滩地管理员,以及900多名农村垃圾收集员。沿湖已建成9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全流域共配备垃圾清运车71辆,建成垃圾收集池706个,购置垃圾箱87个,基本建成了“村组垃圾收集→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网络。建成农村卫生公厕50座,农村生态卫生旱厕500座。洱海保护治理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使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被国家环保总局总结为“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怒江州州长 侯新华
在以“大峡谷”和“世外桃源”著称的怒江州,全境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具有垂直气候明显、土壤种类丰富、热量类型多样、降水量高等特点,特殊的地貌气候使怒江境内聚集着中国从南到北各种类型的生物物种和植被类型。
在主要以保护湿性常绿阔叶林、亚高山温凉性、寒温性
保护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宝库——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代表发言摘要
本文2010-03-12 22:50:2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15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