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交流探讨 水源整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3025下载258次收藏
 

我国在水源地保护、净水技术以及水质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前瞻性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学术界与供水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机制,使得不少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不够理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科学家们对饮用水安全问题显得忧心忡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过在我国,饮用水的安全正在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水源短缺、水质污染、设施不足、工艺落后、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目前我国尚有近4亿人口的饮用水得不到足够的安全保障。

4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美环境科技合作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政府官员以及水资源领域的专家对饮用水安全保障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多重挑战

事实上,从2005年松花江的硝基苯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爆发到2008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都导致了大范围的停水,数十万、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受到影响,让很多人切身感受到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性。

让专家们担忧的是,目前全国七大水系复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仅为46%。

"如何化解水源水质下降与饮水标准提高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主任邵益生说,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提高饮用水标准,这是一件好事,不过由于我国目前水源水质的下降,使得这个新标准执行难度非常大。

"当前,这一矛盾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供水企业,多数水厂现行的净水工艺和管网状况难以适应新标准的要求,仅靠供水企业的努力难以满足饮水标准提高的要求,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邵益生呼吁。

根据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检测的项目有100余项,然而对于大多数供水企业来说,其检测能力都达不到这一要求,即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其检测能力也只能做到五六十个项目。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敏认为,由于我国饮用水水质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多数水厂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和工艺进行饮用水的生产和供应,水源水质恶化与供水技术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饮用水水源污染。

随着水源水质的恶化,在一些地区出现不惜耗巨资实施远距离调水,而忽视当地水源保护的奇怪现象。

邵益生批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可能导致水资源利用恶性循环。

另一个怪现象是,在一些城市,水厂的供水能力过于超前,而配水管网建设滞后,有的管网老化非常严重,不仅管网渗漏严重,影响供水水质,还降低了供水设施的运行效率,造成投资积压浪费。

"某水厂现在日供水量只有3万吨,可是早在几年前修建这个水厂时设计的日供水能力却达到15万吨。"邵益生感叹。

近年来,随着城市"水务市场"的不断开放和供水企业主体的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交流探讨 水源整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