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绿色GDP研究综述(三)(齐援军)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430下载196次收藏
 


表一

(接上)

(二)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研究案例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承担,夏光完成,《九十年代环境与生态问题造成经济损失估算》,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两份研究成果均公开出版,下面摘要介绍主要观点和数据。

案例一: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研究方法与成果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承担,夏光完成

研究方法:

课题运用综合总量分析法。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特点,把污染损失分为几大类,考虑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影响人群或区域的范围,借助科学实验得到参数,再根据计算对象的性质,分别测算出分类损失值,最后汇总成全国的损失值。该方法原理清晰,操作性强,可靠性比较高。在课题研究中,将污染物具体分为三大类,即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中,水污染损失划分为人体健康、工业生产、农作物、蓄牧业、渔业;大气污染损失分为,人体健康、农作物、家庭清洗和建筑材料腐蚀;固体废弃物损失有土地占用。

研究成果:

我国1992年环境污染损失

(见表一)

研究成果说明:因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统计公报和环境状况公报未包括乡镇企业数据,所以没有估算乡镇企业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损失。噪声、放射性等污染损失因难以计量而未进行估算。

案例二:

《九十年代环境与生态问题造成经济损失估算》研究方法与成果

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徐嵩龄、郑易生等

研究方法:

该项课题认为,研究污染破坏的经济损失,是一个二步法过程。即,第一步确认污染引起的实物型破坏,建立污染状态与被破坏物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第二步将实物型破坏量转化为货币量。

研究成果:

90年代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部分估算结果(1993年)

郑易生 李玉浸 钱薏红 王世汶

(见表二)

研究成果说明:因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和相应的剂量-效应研究,得到的损失值乃是最局限之方法下最保守的估计。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郑易生后又在受联合国大学(unu)资助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框架”项目中以“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计算”为题,对1993年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研究成果进行了修正,主要是增加了新的损失选项,有水污染健康损失和旅游损失等内容,并以1995年价格为准进行计算。

90年代中期中国部分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1995年)

郑易生 阎 林 钱薏红

(见表三)

(三)关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质疑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探讨

从评价的角度分析国内外关于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研究,可以认为在总体思路、方法选择、基础数据选取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1、对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徐嵩龄在《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中以“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为题,就我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的研究进行了评论和分析,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他指出,回顾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我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的计量研究,无疑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国内有奠定研究基础的“过――张”模型;国外有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蓝天碧水:21世纪的中国环境》。但应当承认,在环境破坏经济损失计量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至今仍处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明确的认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计量一直以分类加总的结果表示,没有深入考虑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结果的表达方式和在政策制定中的具体应用。二是环境经济损失计量尚不具有充分完备的可计算性。在基础数据选取、计量方法和参数的认证与更新、计算结果的表述诸方面都缺乏规范性。这两方面的缺陷是导致我国环境经济损失研究长期来进展甚缓的决定性因素。

2、对研究成果的质疑

(1)研究成果的结论相互矛盾:

过孝民、张慧勤的研究、郑易生、李玉浸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中,大气污染与水污染所造成损失基本相当。

世界银行为代表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中,大气污染损失是水污染损失的12.5倍。

郑易生、阎 林、钱薏红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中,水污染损失是大气污染损失的4.8倍。

研究结果之所以的相互矛盾,是因为污染损失计算中存在着方法问题。如对世界银行的研究结论,被批评者质疑为引用美国的支付意愿折算中国的生命价值,存在实际可信性。然而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计算方法的不统一,在计算大气污染损失时,不同意中国学者的结论而另取它途,在计算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绿色GDP研究综述(三)(齐援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