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因地制宜科学实施 切实改善灾区环境质量——解读《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
规划编制的依据和目标
由环境保护部和四川、甘肃、陕西3省人民政府编制,旨在为地震灾区生态修复、环境整治重建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是由环境保护部和四川、甘肃、陕西3省人民政府编制的。这一规划的编制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纲》和《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意见》为依据,同时结合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规划”分析了受损情况,明确恢复重建目标,确定了主要任务和工作领域,落实责任,提出措施,它是汶川地震灾后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导2008年~2010年期间地震重灾区生态修复、环境整治重建工作。
“规划”的目标分为3个阶段:当前要优先排除环境风险,重点推进与人民生活、生产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初步建立生态环境修复机制;到2010年,要完成灾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恢复重建,实现与城镇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到2015年,要建立生态环境修复机制,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改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
摸清环境破坏情况 评估环境影响
地震灾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地震对当地环保设施、生态系统和环境监管能力造成极大损坏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地震重灾区涉及到6个生态亚区,这一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产品提供,人居保障功能。
这一区域是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的发源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状况较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是我国龙门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大熊猫、川金丝猴、金丝猴、四川红杉、金钱槭等多种国家珍稀动植物的重要生境;生物资源丰富,生态服务能力强,具有极高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是我国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地震灾区是我国高危行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四川6个重灾地市有45家国控或省控重点化工企业、59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18家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出口企业,成德绵是四川省重要的化工走廊。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也是我国放射源数量较多的省份,各种核设施较集中,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环境风险隐患较大,人口密集,监管任务重。
通过对震区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5点结论:一是灾区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但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应对及时、措施得当,震后灾区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灾区没有发生次生重大环境事件,所有核设施均处于安全状态,未发现有放射性物质泄漏进入环境当中。但考虑到汶川地震为构造地震,目前仍然余震不断,其对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将继续。此外,地震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建设强度会很大,企业恢复生产发生环境事故的风险程度增高。随着认识、分析的不断深入,地震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影响将逐步显现。
二是自然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生态功能明显下降。此次地震灾害破坏了大量的植被,诱发了大量次生灾害,降低了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了植被恢复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山洪暴发、泥石流等次生环境灾害的风险加大,灾后区域年增加土壤侵蚀量将达到数百万吨,严重威胁成都平原乃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三是环境监管和治污能力下降,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区域灾后环境监管能力受到严重破坏,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自然保护区管理、辐射环境监管等基础能力受到严重破坏,环境监管基础条件、保障降低,对灾区环境监管存在失控的风险,加剧了环境质量控制的难度。加之区域的治污设施大量受损,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的保障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发生潜在环境事件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灾区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加大。
四是地震灾害引发新的次生环境风险。灾区化工、制造、食品、冶炼、建材、制药等行业的部分企业由于破坏严重,可能释放出剧毒、高腐蚀性等危险化学物质,从而造成新的环境风险。目前,灾区有重大环境安全隐患99处,较大环境安全隐患有20处。另外,死亡生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的情况下,降解加速,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临时安置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承载负荷和较大的环境风险;个别地区则存在过度使用消杀灭药剂的现象,对环境的威胁也较大。
五是生态环境影响的地域差异将对灾后生态修复提出挑战。在汶川、理县、茂县等岷江上游的干旱河谷地区,人口密集,震前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大地震后产生了大量的山体滑坡、泥石流,自然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加之干旱河谷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一区域生态环境自然恢复能力较弱、恢复进程缓慢,地震对这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比较明显,灾后重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而在成都、德阳和绵阳等靠近盆周山区区域,人口比较密集,地震造成的环保设施破坏、工矿企业污染物泄漏等环境危害相对比较严重,水体、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质量受影响程度比较重。但是,由于这一区域水热条件好,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恢复能力都好于龙门山西部地区。
修复治污设施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企业治污设施,推进产业有序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提高监管能力
一、提高治理防护水平,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开展核与辐射安全评估,做好设施安全监管工作。全面评价核设施与辐照装置的安全水平,提出设施装置继续安全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需要的整改措施,排除可能的环境影响隐患。提出灾区内新核设施选址要求和设施装置退役要求。加强核安全监督,强化各项技术审评工作,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加强地市级放射源监管,完善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尽快恢复建立灾区内地市级辐射安全监测与监察机构力量,补充人员队伍和配备监测仪器与执法装备。加紧推进实施灾区内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
加快推进核设施退役及污染场所整治工作。积极处理历史遗留的放射性废液。制定部分核设施退役和污染治理综合治理规划,规划灾区核设施禁止和限制建设区域,确定禁止建设区内核设施退役项目及实施方案。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污染治理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实施进度,适时开展整治工作。
完善灾区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辐射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在重点城市建设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建立重要流域、饮用水、地下水等水体监测点,空气、陆地、土壤、生物样品辐射监测点,以及电磁辐射监测等站点。在7个重点核设施周围建设辐射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系统。适时开展应急监测,建立并完善灾区内辐射监测网络。
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一)下大力气确保城乡饮用水源安全
尽
《中国环境报》:因地制宜科学实施 切实改善灾区环境质量——解读《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
本文2010-03-12 22:49:3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05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