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环境报》:借鉴国际技术经验 减轻灾害环境影响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143下载142次收藏
  #trs_autoadd_1219990387781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990387781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990387781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990387781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990387781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编者按 为做好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环保工作,由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举办的“地震灾后重建环境保护国际经验交流会”不久前在京召开。来自联合国环境署、环境保护部、美国环保局等单位的专家,围绕灾后生态环境修复重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修复与治理、安置区与重建区的环境监管4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本报特摘登部分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开展重建规划 恢复监管能力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 田为勇

 

地震灾后重建要继续做好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把确保水环境安全和核与辐射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继续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切实防范次生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对重点敏感区域,包括堰塞湖、中小型水库、尾矿库等重点敏感区域、饮用水源地等,排查要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对已经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对灾区4万多家化工企业进行了大面积排查,对其中一些存在重大环境隐患的企业及时督促其整改;加强对灾区恢复生产企业的环境监管。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全面恢复生产。对那些污染治理设施在地震中受到损害的企业,在恢复生产过程中要提出严格要求,同时,要加强监督,确保不发生次生环境灾害。

 

第二,要加强对灾后安置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其中,包括加强对安置区选址、生活污水基础处置设施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处置的指导。建立过渡性安置区环保建设示范区,推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对安置区、临时安置点或者过渡安置点,要对污水、垃圾、医疗废物等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安置区环境安全。

 

第三,继续做好灾区的应急监测工作。主要是围绕防范次生环境灾害和加快灾区重建这两项工作开展灾区的应急监测工作,做好灾区应急监测的组织、协调工作和灾区环境监测能力的恢复和提高工作,完善相关的技术指南和灾区重建评估的技术方案等。

 

第四,全面开展环保灾后重建规划,尽快恢复污染治理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在此次地震中,城市污水处理厂、企业污染处置设施及环保系统的办公设施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所以,灾后重建首先是尽快提升和恢复污染治理设施的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一是加强执法能力和监测能力的建设;二是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同时,生态恢复也将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工作。

 

建立恰当的跟踪体系很重要

 

◆联合国环境署日内瓦办公室 muralee thummarukudy

 

灾难发生之后,必须对灾后的直接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灾害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次生影响,让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出科学决策。就5·12四川汶川地震而言,针对目前10万个临时住所,我们必须考虑这些人的生活起居问题以及生活物资的获取渠道。

 

我们曾经参与一些救灾活动。例如,2004年由于海底地震引发亚洲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印度尼西亚有10万人丧生;斯里兰卡约有3.5万人丧生,损失的财产大概在上亿美元。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为应对这些灾难,受灾地区都专门成立了国家应急中心。除此之外,国际救援组织和机构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应急和救援行动。联合国环境署参与了以上的紧急救援。与此同时,我们派出专门的技术小组到各受灾地区,包括受到海啸影响的马尔代夫、也门、索马里等地,对地震灾害的影响进行评估。此外,我们继续对巴基斯坦提供技术支持和环境影响的分析,在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还有一些后续的活动。我们帮助这些地区进行有关森林的恢复、能力建设和战略影响分析以及可持续重建。

 

灾难发生之后,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做一个损害或者是损失的评估,与此同时还有需求的评估。损害的评估,要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环境报》:借鉴国际技术经验 减轻灾害环境影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