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张征云 孙贻超 韩冰 孙静 邵小龙 李红柳)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80下载225次收藏
 



摘要:通过对海河河口生态的各项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由于海河河口生境自然条件不可逆转的改变进行历史生态系统原貌的恢复已不可能,建议对该类地区进行生态重建。

关键词:海河;河口;生态恢复;天津

中图分类号:tv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28(2007)04—0014—03

海河口位于渤海湾西北隅,属于淤泥质海岸,为每日二次涨落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约3.0 m,最大可达5 m,长时期接受黄河和海河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其特点是岸线平直,底坡平缓.近岸带坡度为1‰ ~0.8‰ ,潮间带浅滩宽4~6km,河口沉积物极细,粒径均在o.02 mm 以下,基本属于径流一潮汐型三角洲[1]。

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

1 海河建闸对河口地区的影响

1.1 建闸前河口情况

纳潮量:大潮汛进潮量为2 800万~3 600万m3,小潮汛进量为1 400万~2 200万m3,年平均进潮量为2 400万m 3。

含沙量:1950-1956年多年平均涨潮含沙量为0.773 kg/m3,落潮为0.674 kg/m3,年平均为0.775 kg/m3。由于上游各河多流经黄土地区,土质松散,泥土易于流失,给海河带来大量泥沙。1919-1958年随上游径流输至海河的泥沙总量为3亿m3,年均790万m3,输出口外的流域来沙和海域来沙总量为3.1亿m3,年均820万m3。上游来沙有90%以上集中于汛期,其中3/4来自永定河。

1.2 建闸后河口情况

1958年,为了实现“咸淡分家,清浊分流”,在大沽口北炮台附近修建海河防潮闸,共分8孔,每孔净宽8.0 m,总净宽64 m,每孔各设上、下两扇平板钢闸门。上、下游各开挖一条引河与海河故道衔接,引河平均宽度250 m左右。其中,上游引河河底挖至-6.0 m.河长300 m:下游引河底高程由-6.0 m抬高至-4.0 m,河长700 m。防潮闸与左右岸的轮船闸和渔船闸相结合,组成比较完整的水利枢纽,河口水文特性发生变化。

潮流情况:由于闸前潮波反射,原来的推进波变为立波,闸下潮差增大,且涨落潮历时也发生变化,涨潮历时增加,落潮历时缩短。由于纳潮量减少,径流基本消失,涨潮历时仍小于落潮历时,使涨落潮流速大为减低。如,大沽航道建闸前涨落潮流速均大于o.5 m/s,且落潮流速均大于涨潮流速;而建闸后,大沽航道流速一般只有0.2~0.3 m/s,闸前流速更小,落潮流速反小于涨潮流速,随涨潮而来的海相泥沙,因落潮流速减低而在闸下沉淀,因而造成闸下河段及大沽航道严重淤积。

纳潮量:纳潮量大大减少,由原来1 400万~3 600万m3减少到300万m3。

含沙量:河口段由于上游下泄径流减少,加上上游拦沙治理工程的实施,来水含沙量较小,在o~o.12kg/m3之间,而河口下游每当遭遇风暴潮以及强向岸风,风流作用也使潮流含沙量增加。

海河口建闸前,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主要在现闸下5 km 以外淤积,在闸下10 km附近形成拦门沙,河口一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防潮闸建成后.河口外浅滩的演变规律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流动性大的浮泥基本不存在, 目前河口淤积主要是浅滩的泥沙在风浪潮流作用下进行局部再搬运再分配,河口闸上下常年处于淤积状态[2]。

1958年修建了海河防潮闸,汛期泄洪排水,非汛期调蓄水量,建闸后3o年来人海径流量和人海泥沙量逐年渐少,改变了河口水流和潮汐动力条件,使得淤积发展日趋严重。另外,由于受海河流域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上游来水逐年减少,致使河口长期被潮汐水流所控制.随着潮水流上溯的海相泥沙大量淤积于闸下出口河段。

2 河口地区开发

海河河口开发强度较大.基本失去河口三角洲原貌。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塘沽区、临港工业园区、石油开采区及盐田卤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张征云 孙贻超 韩冰 孙静 邵小龙 李红柳)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