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灌溉技术改造开创荒漠化防治的新途径
摘要:本文用详实的资料指出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内陆河流域推行“三部曲”式的开发治理模式所引发的严重的生态灾难,并针对内陆河流域的自然特点,提出了开发内陆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高效农牧区,特色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三部曲”式的开发治理模式科发滴灌技术“三低一高”开发模式
一、引言
修水库、建防渗渠、发展地面灌溉,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中小流域开发治理中普遍采用的开发治理模式,为了叙述方便,作者称这种开发治理模式为“三部曲”式治理模式。在年降雨量500mm以上的湿润地区,实施这种治理模式后,不仅大大减轻了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也为开发中下游地区的土地资源,扩大水浇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这种治理模式存在着技术粗放、水资源利用率很低等有待提高的种种问题,但总体上看,它仍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对实施地区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并不是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良方。近几十年来,有关方面不加区别地将它搬到干旱的内陆河流域,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发挥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打破了这里几千年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一种在湿润地区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在这里走向自己的反面,暴露出种种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内陆河流域治理中,必须根据内陆河流域的自然特点,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适合内陆河流域特点的新的开发治理模式,否则,等待我们的不是失败就是教训。
二、灌溉技术落后是导致内陆河流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内陆河流域,大多处在西北干旱地区,多数年降雨量不到100mm,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400~3000mm。由于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几千年来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经受不起环境因素的变化。
水资源状况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决定的地位,在这里有水就是绿洲,无水就是沙漠。长期以来,人们试图通过发展灌溉来开发那里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增加粮食生产。但由于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存在着耗水量大,用水集中,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很低等弊病,为了适应这种灌溉技术的用水要求,必然要在上游地区修建水库,积蓄全部的地面径流,以备灌溉季节通过渠道输送到灌区集中使用。这样就构成了修水库、建防渗渠、搞漫灌或大水漫灌“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
因为“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用大蓄大灌的方式对流域内的水资源作了重大的调整,必然对这类地区几千年来以水资源为主导因素,自然形成的生态平衡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年降雨量大于500mm的湿润地区,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生态环境因有效降雨充沛而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在干旱的内陆河流域,雪山、冰川是这一地区主要的水源地,山上融化的雪水,经过天然河道输送到中下游,补充那里的地下水和地面水,形成天然的湖泊、森林、草地。在水资源滋润不到的地方,便形成了沙漠、戈壁。
在这类地区实施“三部曲”式的治理后,由于在上游修水库,把原本通过天然河道输送到下游的雪水截住存放在上游地区,使下游来水量大幅度减少;在水库的下游修建防渗渠道,取消了原先天然河道对沿程地下水和地面水的补给作用,进一步切断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使下游湖泊干枯,草原退化、森林死亡、农田沙化,形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下游人民,在失去了水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只好在当地打机井,抽取地下水,这样就使已经失掉补给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加速了生态恶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几十年来人们抱着增加粮食生产的良好愿望,在内陆河流域推行的“三部曲”式的开发活动,之所以引发严重的生态灾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事前没有在灌溉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人们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在这一地区种植需水量很大的粮食作物,每亩次灌溉用水量高达100m3,每亩年灌溉用水量1000~1200m3,因灌溉技术落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由于这里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量比降雨量大五,六十倍,修建在干旱地区的水库,像一个开敞的碟子,在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下晒太阳,水库变成一个庞大的水资源蒸发器。存在水库里的水一点也不用,一年也要蒸发2~3m,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重返大气层。水资源的大量损失浪费,必然对这一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伤害,从而导致了好事做坏,正事做歪,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
三、“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甘肃民勤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刚刚显现的时候,中科院兰州沙漠所和兰州大学的一些专家,就对这种“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没有引起有关方面领导的重视。
1962年发生的民勤县部分群众试图用炸药炸毁上游武威水坝的未遂事件,反映出下游群众对这种开发模式的极大愤怒,但也没有动摇决策者坚持错误的决心。
如今“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已在各内陆河流域造成了触目惊心,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是以祁连山雪水为源头的疏勒河、党河形成的冲积平原,是镶嵌在沙漠腹地的一片绿洲,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由于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上游修水库,开荒造田,使河水断流,使敦煌北部和西部失去了地表径流,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近半数的天然林消失,80%的湖泊干涸,周边湿地减少100多万亩。国家级名胜月牙泉的水深由过去的九米降至现在的一米左右。几千年自然形成的生态平衡,短短的几十年被彻底打破,世界文化遗产面临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昔日的丝路明珠,正在快步演变成第二个楼兰。
敦煌的生态危机引起中国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批示:敦煌生态保护工作必须重视,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快进行。
同处河西走廊的民勤地区,是石羊河用祁连山的雪水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育成的沙漠绿洲,历史上曾是水源充沛、森林茂密、湖泊荡漾、土地肥沃,可耕可渔的富庶之乡。早在2800年前,民勤人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著名的“沙井”文化,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同样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用同样错误的“三部曲”式治理模式,在上游修建十座水库,在中游大面积实行大水漫灌开荒造田,使下游民勤地区来水量锐减,使滔滔奔流的石羊河变成一条干河,给下游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下游人民为了生存同样依靠打机井抽取地下水,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同样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使这里的天然林大面积枯死,众多的天然湖泊干涸,使全县95%的土地荒漠化、沙化。昔日美丽富饶的民勤绿洲,由自然形成的风沙天堑,变成北方地区重要的沙源地,使原本相对富裕的农民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
民勤地区生态恶化同样引起中国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批示指出,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面对来自中央、社会舆论和广大民众的强大压力,决策部门是否已经有了对
加速灌溉技术改造开创荒漠化防治的新途径
本文2010-03-12 22:36:0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939.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