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沁河流域水问题及其对策分析(郑利民)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799下载264次收藏
  #trs_autoadd_1218418696460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8418696460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8418696460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8418696460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8418696460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 要:沁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由于流域干流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随着沿河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过度的索取,失控的开发,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放肆的污染,粗疏的关照,使沁河的生态平衡、水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同时,洪水灾害被明显淡化,河道整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防洪问题突出。本文通过对沁河水资源、洪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沁河流域水问题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沁河 水资源 洪水 水污染 防治 对策

 

一、概述

 

沁河发源山西省沁源县,是黄河小浪底—花园口区间的一条重要支流,流域面积13532km2,占小花区间黄河流域面积的51%。主要支流有丹河、阳城河及端氏河等,河道全长485.5km,在河南武陟汇入黄河。

 

1.河流形态

 

沁河平均坡降3.8‰。流域上游河源~飞岭段,主要为石山林区和土石丘陵区,自然植被较好,径流穿行在山地和台地间,谷深流曲,曲折蜿蜒,清流不绝,侵蚀模数较小、产沙量有限。飞岭~润城主要为丘陵起伏、盆地相间地形,谷宽200~300m,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比降较大,平均4.8‰,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是沁河干流的主要农业区、也是流域矿产资源开发最集中的地区,受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略重,但总体上土壤侵蚀强度并不大,该区间是沁河干流的主要泥沙来源区。润城~五龙口为沁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段,无大的支流汇入,区间汇流面积有限,加之该区间流域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

 

五龙口出山口后形成冲积扇,流经冲积平原之上,水流浑浊,是沁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域。下游河长90km,两岸筑有堤防,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m。

 

2.水资源利用

 

沁河历史上很早就有“五龙取水”之说,在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也创造出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中、下游的灌溉相传始于秦代,盛唐时曾达2.3万hm2,为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表现了当年沁河沿线舟楫往还的盛况;清康熙时在丹河上筑“九道堰”,除济卫通航外,还可灌田。新中国以来,沁河流域水利建设发展很快,在这里建设了水利工程,主要有山西境内的拴驴泉水电站,张峰水库,河南境内的引沁济漭灌区、广利灌区及支流丹河上的青天河水库及梯级电站,灌溉面积达13.7万hm2,惠及两岸百姓。

 

二、沁河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沁河流域干流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随着沿河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阻碍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进入90年代以来,枯水年份多,下游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流域水生态、水质保护意识落后,局部河段河污染影响地下水的质量,水环境不断恶化。下游丹河口以下游荡型河道,历史上决口频繁,目前,对沁河的治理仅是采取加固堤防、改建险工等措施,河道整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防洪问题突出。

 

1.水资源总量不足 供需矛盾加剧

 

沁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12.88亿m3(其中汛期占65%),1986年以来,沁河径流量持续偏枯,流量大幅度缩减,沁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河水断流历时不断延长,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河段不断延伸,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就是每年的主汛期也时常出现断流现象,河道干涸,湿地消失。

 

沁河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引发的水事纠纷年年不断,方方面面的无数双手都伸向沁河取水。进入90年代以来,沁河入黄水量(以把口站武陟计)平均3.73亿m3,与多年均值8.97亿m3相比,减少了5.24亿m3(58.4%)。发洪的次数明显减少,洪水势头也明显减弱。

 

沁河流域历年天然年径流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径流量是逐渐衰减的。五龙口站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减少了7.15亿m3,减少幅度约占1986年以前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的58.6%;山路平站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减少了1.66亿m3,减少幅度约占1986年以前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的56.7%与1953~1986年系列相比,1986~1998年系列的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明显偏少。对1986~1998年系列,五龙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7.73亿m3,山路平站为2.18亿m3,分别比1953~1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沁河流域水问题及其对策分析(郑利民)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