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陕北农村土地利用变迁对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付明胜 贾现红 马胜平 王萍)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028下载249次收藏
  #trs_autoadd_1219799680937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799680937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799680937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799680937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19799680937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 要: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8年间,榆林市不同阶段(“土地运动”、“大跃进”、“合作化”、“文化大革命”、“承包责任制”、“生态建设”、“城市化建设”)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与白家川水文站监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直接受耕地面积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通过研究对于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演化与黄河泥沙演变、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标和措施选择,保障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泥沙。

 

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8年间,陕北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的影响过程与机制,更好地指导目前以退耕还林(草)等措施恢复黄土高原植被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的作用方式与程度,对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演化与黄河泥沙演变、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标和措施选择,保障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区域基本情况

 

榆林市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达3.69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22万t∕平方千米,局部地区最高达4.48万t∕平方千米。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成为制约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地貌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面积占42﹪;南部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8﹪。干旱、风沙、水土流失是陕北三大灾害。是陕西省生态失调最为严重的脆弱区。

 

2. 研究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榆林市90%以上是坡耕地,它每年输入黄河泥沙约4.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坡耕地,且多为粗沙,淤积黄河下游的4亿t粗泥沙中,有1.4亿t来自榆林市,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北方沙尘暴的策源地,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地区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条件对于土地利用即耕地几经变化消长的驱动作用;研究土地利用变革发展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于建立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生态经济建设方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本文仅就人类的耕作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因耕作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所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河流断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因而通过对本区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促使了土地利用趋于合理。

 

2.2 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法,按照研究所依据的原理,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水土流失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水、风侵蚀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水土流失过程得以发展。所以土地利用变化法着重强调农、林、牧结构调整和地表植被破坏等的作用,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确定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

 

3.土地利用变迁与水土流失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可将陕北耕地面积变化的过程划分为增加、减少、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增加、急剧减少7个阶段。黄土高原从秦汉时期的“沃野千里、仓家殷富”到明清后的“满目赤野,不产五谷”;绿色日渐减少,沙漠大肆扩张,土地千疮百孔,水土加剧流失。从人民向水土流失宣战到生态环境逆转的沧桑历史,记录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和不断趋于合理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突破的历史。

 

3.1“土地运动”耕地递增阶段

 

1.土地制度变迁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国初,我国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水平低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进行小农生产,这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不仅使战争中荒废了的土地得到了复垦,而且在“谁开谁有”的政策驱动下,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49~1953年4年由71.48万公顷增加到72.64万公顷,净增耕地1.16万公顷。促成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植被急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陕北农村土地利用变迁对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付明胜 贾现红 马胜平 王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