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王治安 邵荣华)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09下载239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3349333671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3349333671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3349333671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3349333671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3349333671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承载地,肩负着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及保障库区水质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责任。国家应在水源区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快生态经济建设,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适应水源保护的新发展模式。十堰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保护开发并举,实现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 十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核心地位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十堰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承载地

 

京津华北地区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京津华北平原严重缺水的现实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全局性制约因素。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多年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m3,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目前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水资源紧缺,造成京津华北平原地区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之间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仅制约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津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显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经济、生态价值,中线工程建设使十堰在国家水资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处,十堰库岸线长3524.8km,占全库4610.6km的76.4%,是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地区,直接关系中线工程向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水质,保证北京等地饮用水安全,十堰肩负重大政治经济社会责任,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承载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二)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建设和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

 

1、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所在地,供水保证的关键在十堰。

 

丹江大坝加高工程,是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届时坝顶高程将由现在的162m加高至176.6m,功能相应由防洪、发电、灌溉为主转化为防洪、供水、发电为主,是南水北调中线关键控制性工程。

 

2、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重点淹没区,移民安置的关键在十堰。

 

工程按170m水位正常蓄水后,淹没涉及湖北、河南5个县市区,我市占4个;41个乡镇,我市占30个;城集镇16个,我市占14个;单位581个,我市占436个;工矿企业163个,我市占121个;淹没我市土地面积158.7km2,占淹没总面积的52%。

 

3、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源保护的关键在十堰。

 

十堰所辖5县1市2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汉江流经郧西、郧县、丹江口市,过境长度216km,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28 亿m3,约占全库年汇入量364亿m3的90%。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有10条在我市境内。堵河为汉江的第一大支流,流域面积12431km2在十堰境内,流经我市竹溪、竹山、房县、张湾区,年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高达60多亿m3。丹江口水库在我市境内的水域面积目前为450km2(其中汉库380km2,丹库70km2),大坝加高蓄水后将增至620 km2(其中汉库530 km2,丹库90 km2),占水域总面积的比例均达60%。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核心水源区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既给十堰带来了难得机遇,也使十堰面临着巨大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敢于和善于迎接挑战是十堰抓住和用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机遇的关键。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十堰带来的机遇

 

1、扩大十堰对外影响力。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在我国北方东、中部经济带之间,具有结合带的地位,正好是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轴线,与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结合运用,对于南北1200km地带的国土经济开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纽带。

 

中线工程纵越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主要供水城市为:北京、天津市;河北省6个省辖市74个县级市(或县城);河南省11个大中城市30个县级市(或县城),覆盖15.51万km21.2亿人口,城市范围受益人口3468万人。据模型测算,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带来gdp增量达到6864亿元。中线工程的建设把水源区与受水区紧密联系起来,将密切中央国家机关及京津等受水区与十堰的鱼水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水源区资源与受水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互补的“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区”,架起十堰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便捷通道和桥梁,拓展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

 

2、促进十堰经济结构调整。

 

大坝加高工程静态投资24.3亿元,混凝土浇筑量为128.6万m3,土石坝填筑量为535.6万m3。工程开工建设,可带动建材等产业和关联产品需求,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效应,使十堰第三产业越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国家批准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规划2010年前十堰生态建设总投资8.2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万公顷,坡改梯2.6万公顷,造林9.3万公顷,河堤整治185km,新建河堤420km,建沼气池4万口,节柴灶10.3万个。规划实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淹没企业恢复重建投资5亿元,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等级和产品品质。

 

3、加快优化十堰城镇布局。

 

根据征地移民规划设计报告,交通设施及港口码头恢复改建投资6亿元,库周交通恢复投资2.8亿元,电力、电信、广电、水电等专业项目恢复改建补偿投资1.3亿元,城镇迁建补偿投资8.9亿元。2010年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安排十堰水污染防治总投资14.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7亿元,新建或完建污水处理厂11处,建设垃圾处理场6处。交通、电力、广电等部分专业设施重建及城市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有助于十堰市基础设施的重新整合、更新和改造,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城镇迁建,对于推进十堰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整体规划、功能载体,优化库区城镇带布局,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4、促进库区脱贫致富。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农村移民安置补偿投资52.3亿元。通过搞好移民安置规划,合理确定环境容量,采取以有土安置为主、以外迁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较好地解决多年积存下来的老移民问题。水源区生态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培育符合当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移民与解困、农民脱贫致富与环境改善的多赢目标。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十堰带来的挑战

 

1、淹没损失大,恢复重建困难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大坝由加高蓄水后,将增加我市淹没处理面积158.7km2,淹没涉及城镇14座,受影响人口11.6万,郧县柳陂镇,丹江口市浪河、均县镇的淹没及影响比重分别为69.4%、46.1%、100%。库区自然生态体系、生产生活体系均需重构;淹没我市耕园地12.46万亩,致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淹没我市公路826km,桥梁25座,码头72座,交通运输体系被打乱。在一定时期内,库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将十分突出。

 

2、动迁移民多,搬迁安置任务重。

 

移民工作是中线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1973年底建成,动迁人口28.7万人,外迁及后靠安置移民又逢国民经济困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王治安 邵荣华)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