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股份制移民探讨(赵鑫钰)
摘要: 水电是清洁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与供应中优势明显,从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角度,应加快水能资源利用及水电开发。当前,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移民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又是现实的问题,亟待政府从根本上解决;提出股份制移民的思路,建议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土地权属制度,促进土地资源流转与优化配置。
关 键 词: 水利水电;移民;股份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 d632.4 文献标识码: a
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能否顺利核准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三峡工程建设初期,时任国务院的领导就曾指出:“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如果说十多年前,移民问题上升到工程成败关键的高度是因为三峡“百万之巨”的移民规模的话;那么在“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大环境下,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的生存与发展,就成为政府和水电开发商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传统。1949年后,国家在治理洪灾水患、恢复和发展经济过程中,陆续建设了86000多座水库和300多座大中型电站,同时也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民非自愿地离乡离土、离开自然生存并形成精神依托的人文环境和足以保持心理平衡的社圈关系。据文献统计,截至2006年6月30日前,政府及国企投资兴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人数约2288万。这些移民,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默默承受了经济与精神的双重痛苦。2006年,我国gdp为21万亿人民币,人均gdp为15000元人民币。而2288万移民中,仍有60%~70%的移民尚处在绝对贫困状态。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靠农民起义、农民武装、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获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又是靠农民的辛劳和奉献获得发展的条件。时至今日,部分人享受发展与改革“带来的”财富和丰硕果实之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有悖于初衷!有愧于民众、农民、移民!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三峡水利枢纽、二滩电站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开工,水利水电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规模与日俱增,移民生存条件却每况愈下。极其微薄的移民安置“补偿”,常常被部分地方官员贪污、挪用;少得可怜或仅相当于商人与官员“一顿饭”的价格,就交代一个移民“一辈子”!对于生存和发展前景一切未知的非自愿工程移民来说,他们的无奈、愤怒、上访、甚至以激烈的方式聚众维权,非常值得同情。2000年以来,绝大多数大中型水电工程都发生了移民的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既不利于矛盾化解和电站建设;更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我国的国际形象。令移民有些欣慰的是,本届政府正在实施多项惠农政策,2006年国务院重新修改并颁布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又陆续出台了一些后期扶持的移民措施。但是,略微增加的16倍产值补偿和20年期(年均600元)的有限扶持,不是解决移民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只能说是一种权宜措施。
1 移民的钳制与水电开发窘况
水电是清洁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与供应中优势明显。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而且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极不合理,主要是化石(石油、煤炭、天然气)能源占绝大部分,其中煤炭的消耗超过能耗总量的70%。200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约24.6亿t标准煤;原煤生产总量约23.8亿t。据测算,煤炭经济储采难以维持50a。石油是当今世界主导能源,2005年我国石油消耗总量约3.25亿t,进口油量1.81亿t,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3%。截至2006年底,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t,人均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1.8t,即使考虑河北新发现大油田,按采收率32%计算,石油巨量需求仅能维持15~20a。天然气是优质的一次能源。根据资源报告,2006年底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m3 ,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800m3 ;以2005年国内天然气生产500亿m3 计算,可以维持现有水平50a;据测算,2010年全国用量将超过2000亿m3/a,经济可采期可能维持17~22a。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城镇居民的衣、食、住、行条件获得极大改善,gdp连续29a平均增幅超过9%,这一切正是依赖于劳动力的低成本以及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差、人口多,地区及城乡差异、贫困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仍是政府的首要任务。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更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而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和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则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我们的增长与发展又很难走出“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拉动的“藩篱”,势必要求更多地能源供应形成发展条件。我国有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国情,长期靠年均耗采30亿t煤炭和近半数石油依赖进口的能源结构,很难支撑“持续、稳定”增长的国民经济。我们在全球找油和寻求一次能源的采供合作,以及大规模的消耗煤炭资源,不论从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国内能源成本和环境代价诸多方面,无疑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同世界能源产品及能耗结构相比仍处初级低端,即以煤为主的能耗结构,是客观上造成能源经济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的风能、水能、太阳能及清洁的核能。我国于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将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海洋能列为优先开发的能源。客观地讲,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海洋能适宜在特定区域开发,均难以形成大范围开发和利用规模,尤其是风能、太阳能,开发投资大、运行成本高,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只有水电是优质并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水电建设,才是能源安全供应的希望和唯一现实的途径。
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水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文献,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亿kw,技术可开发量为5.42亿kw,年技术发电量2.5亿kw?h;2006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6.22亿kw,年发电量达28344亿kw?h;其中,水电装机约1.286亿kw,年发电量4167亿kw?h,水电的装机和发电量分别占电力总装机容量及发电量的20.57%和14.7%,与火电相比水电比重逐年下降。另外,水电的装机和发电量也分别仅占技术可开发量的23.6%和16%。也就是说,水能的利用与水电的优势远未发挥。目前,世界水电平均开发度约为36%,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度一般达到60%~70%;令人羞涩的是,作为世界水能资源第一大国,我国的水能资源开发还不到总量的20%!也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巴西。既然水能资源丰富、水电清洁可再生优势无可替代、能源供应紧张、需求矛盾突出,那么为什么国家未优先发展水电?究其原因:
20世纪90年代前,水电施工技术和装备落后,建设存在淹没土地和移民安置问题,加上水电一次性建设投资大、工期长,国人对水电的优势认识不足;同期,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开采煤炭可以立竿见影解决时下需求;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因时因地制宜,建设了一大批火电项目,形成了依托煤炭的产业和庞大的利益群体。20世纪90年代后,移民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在民主政治进程中,水电环保问题是一些“专家学者”唯一能畅所欲言的话题。的确,中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但是这些所谓“环保人士”,其实并不了解水电兼有的发电、防洪、灌溉、旅游、改善生态气候等多种功能及公益性质,更无视水电的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性、发电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以及大量企业肆意排污现实,转移公众对其日益恶化的环境本应问责的目标,揪住水电不确定的环境影响不放,给水电的开发制造了人为障碍。事实上,水电开发与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行不悖;水电不耗能、清洁无污染,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当然,环保问题只是阻碍水电开发的一个
水利水电工程股份制移民探讨(赵鑫钰)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3-12 22:33:1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66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