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探讨(张清明)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586下载190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5423991562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423991562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423991562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423991562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423991562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要:投入巨资建设的农民饮水安全工程,被誉为“群众最满意的实事”,作为巩固饮水安全工作成果的主要措施和发挥饮水安全工程作用重要途径的长效管理工作如何开展,已成为各级政府、水利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全省13个试点县(市)的调研分析和经验总结,提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1 问题的提出

 

饮水安全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与维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浙江省自2003年启动了以自来水进村入户为标准,以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截至2008年9月底,已累计完成投入74.9亿元,新增农村供水规模250万吨/日,解决了11410个行政村、104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从2002年的62%提高到89%,为农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誉为“群众最满意的实事”。

 

2006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加快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决策,按“两年攻坚,一年扫尾,三年基本完成”的工作部署,将于2009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随着一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行,如何通过长效管理,花小钱办大事,减少浪费,延长工程使用寿命,避免重走以前“农村改水”、“农村供水”的老路,确保工程良性运转、长期发挥效益,真正造福广大农民群众,已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巩固饮水安全工作成果的主要措施和发挥饮水安全工程作用重要途径的长效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是各级政府、水利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全省13个试点县(市)的调研分析和经验总结,提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供各地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工作中参考。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及运行管理现状

 

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类型

 

浙江省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主要有三种:①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②以乡镇或几个村为单位建设的集中供水工程;③山区、海岛以中心村或自然村为单元,兴建分散式供水工程。

 

2.2 三种类型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各地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各种符合实际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产权界定明确,供水规模和用水量大,同网、同质,计量用水,计量收费,水质、水量、水压和维修问题都有保障,管理先进,制度健全,能及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且从水价上看,生活水价超过了制水成本,再加上通过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差价弥补,能达到补偿成本的要求,满足长效运行需要。农民年均用水量为30t,按1.89元/t计算,人均每年水费开支为56.7元,约占人均年收入7164元的0.79%,在农民承受范围之内。

 

乡镇(或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规模较大,大都有相对完备的净水工艺,水质能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水质检测设施,有的还配备了先进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实现制水自动化。这类工程受各地经济条件(工业发达程度)、供水人口、制水成本影响,工程运行经济效益参次不齐,生活水价略低制水成本,加上通过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差价弥补制水成本,从水价上看,基本上可以自负盈亏,维持再生产,个别需扶持。产权的主体大多数属于水利部门或乡镇部门,性质上是集体企业,工程管理一定程度上是水利部门或乡镇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存在维持成本和收益平衡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农民年均用水量为27.1t,按1.22元/t计算,人均每年水费开支为33.06元,约占人均年收入6003元的0.55%,应在农民承受范围之内。

 

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大多地处村经济欠发达村,受益范围较小,供水人口往往只有几百人,多一点的也只有近千人,供水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用水量少,收费困难,水价大都低于成本价,水费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行费用和管理人员工资,需要财政或村集体的补贴;农民筹资能力弱导致建设标准低,净水工艺难以配备齐全,净化消毒存在随意性,水质难以保证;在管理上,通常由村委会、村委会委托管理或用水户直接管理,尚未完全与市场接轨,用水收费制度尚不健全,水质监测不够规范,部分工程间隙性供水,工程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大多非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无法满足安全长效运行需要。农民年均用水量为22.4t,按0.70元/t计算,人均每年水费开支为15.68元,约占人均年收入5969元的0.26%,应在农民承受范围之内。

 

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与乡镇(或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基本能够做到可持续运行。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建后管理的问题比较多,仅靠其自身是难以实现管理良性运行,且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扶贫性,是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的难点及需解决的重点。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问题

 

(1)对实施长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如何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思想认识是关键。调查发现,“重建轻管”的现象和意识仍然存在,表面上很重视,但在具体如何操作上却没有动作,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去探索如何解决。

 

(2)饮水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参与不够。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安全用水意识和参与、支持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还不是很强。有些地方老百姓把看上去清洁的水等同于安全、合格的饮用水(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认为自来水又要交钱,又不如自家的井水好喝,导致建好的自来水却没人喝,这从各典型工程中设计供水规模大都远大于实际供水规模式可见。水价制定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参与度不够理想,群众对水价制定过程不够了解,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探讨(张清明)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