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再谈黄河河源的界定(王玲 乔永杰 张石娃 杨汉颖)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05下载154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7058866671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058866671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058866671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058866671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7058866671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古人的心目中,黄河之水来自神圣的天边,那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因此黄河的源头历来为世人所向往和关注,从古至今历经众人多次探寻和考察。

 

对黄河河源的了解和认识是渐进的。新中国成立后曾出现过黄河源头的百家争鸣局面,这种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黄委水文局在完成《黄河流域特征值》复核项目的同时,对黄河源头问题也进行了研讨和量算。通过对黄河源的历史考证、学习各家的分析成果和观点,在黄河源区水文、地质地貌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确定黄河河源的原则和如何界定黄河源头。

 

一、回顾和考证历史上对黄河河源的认识

 

据考证,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名著《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之说,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滨于赐支,至于河道,绵地千里”的描述,这是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它隐含说出黄河是从积石千里之外流过来。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李道宗奉命征讨吐谷浑,转战星宿川,曾登高“观览河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土蕃王“率部迎亲于河源”,前后都到了星宿海,提到了河源,但没有指明河源的具体位置。元代都实奉命探查河源(1280年),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对河源的查勘,后据查勘资料编写的《河源志》中写道:“……群流奔辏,近五十里,汇二巨泽,名阿刺脑儿”,“阿刺脑儿”指今扎陵、鄂陵两湖。在元代楚文图书中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郭脑儿”,“火郭脑儿”指今星宿海,说明元代已指明黄河发源于星宿海以西的河流。明代洪武帝十五年(1382年),禅师宗泐去西藏经河源,作有《望河源》诗,描述了“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抹楚”。抹必力赤巴山即今巴颜喀拉山,“抹楚”即“玛曲”之谐音,说明当地藏民将黄河称玛曲。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和五十六年(1717年),先后派人到青海探寻河源和测量绘图,据折奏“初九日至星宿海……三河东流入扎陵泽”,根据查勘资料先后编绘《星宿河源图》和《皇与全览图》,图中注明三河之中间一条为河源。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编写《水道提纲》,内容有“黄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颜喀拉山之东麓,二泉流数里合而东南,名阿尔坦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派人往青海“穷河源、祭河神”,并编写《河源纪略》,卷中写有“星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语阿勒坦即黄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实系黄河上源”。从《河源纪略》附图看出,阿勒坦郭勒即三河居中的一条,应是玛曲正源。清同治二年(1863年)用经纬度编制的《大清一统兴图》标出“河源”二字在中支的“阿尔坦河”,以后的《大清帝国全图》(1905年)、《中国地图》(1908年)等都把“黄河源”三字标在马楚河(玛曲),说明在明清时期已确定黄河河源为玛曲。

 

二、黄河河源的大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委同有关部门于1952年组织了一次历时4个月的黄河河源查勘,并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考证,黄委正式确定约古宗列曲(玛曲)为黄河正源(当地藏民把黄河称玛曲,因流经约古宗列盆地,查勘队将这段河流起名约古宗列曲)。以后黄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青海省政府部门等又先后组织人员对黄河河源区进行多次查勘和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各学术界对如何确定黄河河源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曾出现过百家争鸣、各持己见的局面。其中尤为明显的是1978年夏,以青海省测绘局为主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一起对黄河河源区进行查勘,接着由青海省主持召开《扎陵、鄂陵两湖名称和黄河源问题科学讨论会》,会议纪要中有这么一段话:“会议认为,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比约古宗列曲更为合适。”会后除了将纪要转抄各有关单位外,还出版了《黄河河源考察文集》。但是在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情况下,《人民画报》、新华社西宁分社就将“卡日曲为黄河正源”进行了宣传和报道,紧接着又写进了部分中小学教科书,1979年出版的《辞海》条目中也将黄河源更改为卡日曲,许多新版地图也跟着作了更改。这种匆忙更改黄河源的做法引起一些同志的不满,认为“极为不妥”并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黄河源的大讨论。下面列举各家对黄河源的不同看法:张维民(黄委设计院,1978年曾考察过黄河源区),认为“黄河的玛曲、卡日曲和多曲均为河源,黄河应为多源”;陈端平(中国自然科研所)在《关于黄河源问题》一文中主张“划定河源的主要标准是河源的长度和流量,并以长度为主导……不能以原则去迁就传统习惯”,提出“将卡日曲作为正源较为适当”;董坚锋(黄委水文局,1978年参加过河源区的查勘),认为确定河源“不能用一条简单原则或一项地理指标来定”,提出应以“多种地理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再谈黄河河源的界定(王玲 乔永杰 张石娃 杨汉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