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长江洪水分类指标体系研究(程海云 葛守西)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87下载283次收藏
  摘要: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成灾大洪水,一般定性区分为两类:流域性洪水、区域性洪水。在实际防汛中,如何根据当时汛情发展,科学合理地对洪水类型、洪水量级等特征进行判断,用以指导防洪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在分析长江暴雨洪水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年大洪水的普查,从防洪实际需求出发,对长江流域性洪水的分类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洪水分类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防汛工作中存在的流域性洪水定义不清、指标不明、洪水量级划分不一等实际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对公众和媒体的汛情报道,具有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流域性洪水;洪水分类;指标体系;长江

中图分类号: p331.1 文献标识码: a

1 长江汛情的发展规律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的发生时间和地区与暴雨时空变化基本相应,洪水的大小与降雨范围、强度以及暴雨的移动路径等密切相关。一般年份,流域内上游、中下游的雨期错开,减少了洪水遭遇的机会,不会形成中下游严重的洪水灾害。而在特殊年份,如果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上下游雨季重叠,干支流洪水相互遭遇,即形成量大、峰高的流域性大洪水。由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降雨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很强的季节性,这对于分析长江洪水的形成,有很强的指示作用。

每年3~5月,太平洋副高北抬,副高边沿的降雨区开始越过南岭山脉,鄱阳湖水系的赣江和洞庭湖水系的湘江上游首先开始出现强降雨,随着雨区的逐步发展、北抬,两湖水系以及长江上游乌江先后出现洪水,一般称之为“桃汛”。在此阶段,江河、湖泊水位开始上涨,成为长江汛情发展的起点。

6月中旬至7月上旬,长江流域进入梅雨期。在此期间,两湖水系、长江中游干流、长江下游均可能出现较大暴雨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两湖水位进入汛期第一波快速上涨期。如果梅雨期降雨集中、范围广,在此阶段即可能形成长江大洪水。

7月底至8月,太平洋副高继续北抬西伸,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副高控制,晴热少雨,梅雨期结束,主要降雨转移至长江上游和汉江上游。由于上游占长江流域总洪水量近7成,上游洪水的大小将最终决定当年长江中下游洪水的大小。

8月底或9月以后,太平洋副高东退南撤,北方冷空气入侵长江流域,可以形成锋面雨,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四川盆地和汉江上游便可能形成“秋汛”,但其洪水来量远不及主汛期。

2 长江洪水的类型及特点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成灾大洪水,定性区分为两类:流域性洪水、区域性洪水。由于流域防洪的关注重点主要是长江干流大洪水,对于一般性的中小洪水,并未纳入分类范围。考虑到分类的完整性,对于虽然未形成长江干流较大洪水的局部性洪水,增列为需加警惕的洪水类型,即:长江洪水可定性划分为3类,流域性洪水、区域性洪水、局部性洪水。

流域性洪水,由连续多场大范围暴雨形成,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均发生洪水,上游和中下游洪水、干流和支流洪水相互遭遇,形成长江中下游干流洪量大、洪峰高、洪水历时长的大洪水。其特点为:流域内多数支流普遍发生洪水;干支流、上下游洪水发生遭遇;中下游干流洪水水位高、历时长。1954、1998年即为典型的流域性洪水。

区域性洪水,由较大范围暴雨形成,在长江干流部份河段或某些支流发生的洪水。其特点为:洪峰高、短时段洪量大、洪水过程历时较短。区域性洪水在长江上、中、下游均有可能发生。“81.7”长江上游洪水、1995年和1996年长江中游洪水,均为典型的区域性洪水。

局部性洪水,是发生在流域支流、暴雨范围不大的局部或局地性洪水。由短历时、小范围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以及长江下游台风风暴潮洪水也可列入此类。其特点为: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由于洪水范围较小、水量不大,一般不致形成长江干流的较大洪水,其影响范围远小于区域性洪水。

3 洪水分类的指标体系

3.1 分类量化原则

长江流域幅员广阔,暴雨洪水频繁,区域性和局部性洪水几乎每年都有可能发生。由于一般性的中小洪水较为频繁,且对防汛的全局性影响和威胁较小,对其进行分类认识的指示意义不大,因此,分类体系的研究重点为“较大”的洪水。对于流域性洪水,分类指标的考察重点主要为干流洪水的整体状态;而区域性洪水则应兼顾干流和支流洪水的态势,局部性洪水则主要以支流本身的洪水状态进行评判。洪水分类体系体现以下原则:①反映长江洪水的基本特点,有较强的分类指导性;②切合长江洪水分类和称谓习惯,便于公众理解;③量化指标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长江洪水分类指标体系研究(程海云 葛守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