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张绍强)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49下载187次收藏
  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进展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十分重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自1998年~2005年末,共投资188.95亿元,对全国306处大型灌区启动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其中中央国债资金97.85亿元,主要用于大型灌区的渠首工程、干支渠及其建筑物等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解决“卡脖子”和病险工程问题。

2005年,水利部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对使用中央国债资金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255个大型灌区进行了项目中期评估(有51处因实施较晚等原因未进行评估)。根据“中期评估”,1998年~2004年共完成渠道衬砌12784 km,配套、加固、改造建筑物39583座,提高了工程安全性能,改善了灌溉条件,缩短了渠道输水时间和灌溉周期,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减少了水量损失。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改善大型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减灾效益十分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项目实施为灌区进一步改造积累了经验。

评估结果显示:

1、项目实施后与项目实施前相比,新增、恢复灌溉面积96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96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8.2亿kg;受益区农业总产值增幅达46.1%,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3.8%。

2、项目实施后灌区年节水能力增加74.0亿m3,按完成投资计算,平均投资1.5元节约1.0 m3水。节约的灌溉水量中除部分用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恢复一部分灌溉面积外,30.7%提供给了生态用水,16.6%支持了城市与工业发展。

3、项目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农民从事其它经营创造了条件。一些灌区结合工程改造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众管水组织,做到了灌水及时、水事纠纷减少、灌溉保证率提高,推动了“和谐灌区”的建设。

4、项目实施后,255处受益灌区每年灾害损失约减少32亿元,事故损失下降率50%以上的灌区占评估灌区总数的67.8%。

二、加快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头等重要的大事,需万分重视,精心调控”。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中共中央国务院2005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要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作为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列入新农村建设十三项重点工程之一。水利部党组将“两改一提高”工作确定为水利部近期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促进农业结构、耕作方式和生产关系调整的必要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支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分必要而紧迫。

三、“十一五”大型灌区改造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以工程配套改造和体制与机制改革为手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必须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政策配套、完善机制等原则。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制定大型灌区的发展目标和规模,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灌区建设与改造规划。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优先规划节水改造成效显著、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成效、地方积极性高、配套资金到位好、农民参与管理程度高、增加农民收入明显、改造潜力大的灌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总结当地经验和分析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找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的关键环节,讲求实效。处理好近期(“十一五”)与长远(2020年全面小康)的关系,明确灌区建设与改造工作重点与目标任务。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灌区建设与改造的积极性。

“十一五”期间特别强调发展与改革、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加强大型灌区工程改造的同时,研究建立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综合运用经济、科技、行政、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调动全社会参与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1年水利部批复的《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大型灌区为402处,加上近几年经水利部审查批复的大型灌区有26处,全国现有大型灌区428处。本次规划对已列入首都水资源、塔河流域、黑河流域三个专项规划的19处大型灌区,以及因骨干工程改造基本完成或由于水土资源发生改变而改造潜力不大等原因7处灌区,共26处大型灌区,未列入本次规划。“十一五”规划范围为402处。

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出发,同时考虑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的可能性,经过方案比选,“十一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目标为:

—— 新增灌溉面积1896万亩;

—— 改善灌溉面积8608万亩;

—— 新增节水能力137亿m3;

——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5亿kg;

—— 新增供水能力72亿m3。

基本任务:

1、继续对已开工改造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争取“十一五”期间完成规划投资90%以上的灌区65处左右、完成规划投资70%以上的灌区100处左右。

2、全面启动1998年以来尚未开工的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这些灌区在改造初期投资边际效益大、投资省、见效快的特点;

3、着力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完成灌区定性和定岗定员。项目受益区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溉面积增加30%以上,使大型灌区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溉面积达到2/3左右;

4、在30个左右大型灌区开展试点,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措施,进行灌排渠系工程改造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建设管理的机制、模式和标准,发挥示范、推广和指导作用;

5、着力提高输水效率和减少输水损失,使项目受益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左右;积极开展灌溉排水试验和灌区高效用水管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快发展灌区量测水技术,项目受益灌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张绍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