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技术进步与推广促进了灌排事业60年大发展(李仰斌)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381下载167次收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灌排事业60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农业的兴衰与灌排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5000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和改良盐碱地等;农田水利在秦汉、隋唐与北宋,明清与民国几个时期,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田灌溉事业都经过了几次大的发展,但到1949年,全国灌溉面积仅有2.4亿亩,其中水稻灌溉面积1.92亿亩,旱作灌溉0.48亿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灌排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技术进步,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灌排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07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增加到8.67亿亩,排涝面积3.21亿亩。灌排条件的改善为各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创造了基础保障,使粮食产量由解放初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公斤,增长了443%。综观60年灌排事业发展,是技术进步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机电排灌,机电井,渠道防渗,低压管道、喷微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这些技术的进步,灌排事业不可能在近期突飞猛进的发展。

1、机电排灌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是推动我国灌排事业发展的最大功臣

解放前,我国农田灌溉提水工具主要是利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驱动,如桔槔、戽斗、龙骨车、风车、筒车以及各种水车。这种生产力水平,灌排面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1949年,机电排灌面积仅378万亩。解放后,机电排灌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固定机电排灌站50.9万处、装机容量2395万千瓦,流动排灌和喷微灌设施装机容量2184万千瓦。泵站比较集中和有代表性地区的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低扬程排灌结合泵站,如江都排涝站、淮安机电站等;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高扬程灌溉泵站,如景电、固海、夹马口扬水泵站等;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辽河等地区的低扬程灌排结合泵站。1960年时我国机电排灌面积7000万亩,比1949年增长了18.5倍;1970年我国机电排灌面积达到2.25亿亩,比1949年增长了59.5倍;1980年我国机电排灌面积达到4.59亿亩,比1949年增长了121.4倍;到2007年机电灌溉面积达到5.81亿亩,与1949年比较增长了153.6倍。我国机电灌溉面积占到了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的67%。农田排涝面积达3.21亿亩,其中95%是依赖机电泵站排水。可以说,没有机电排灌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就没有新中国灌排事业的大发展。

在机电排灌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推广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在山西夹马口电灌站举办了9期站长培训班。在江苏省江都排灌站举办了14期技术骨干培训班。还举办了多期泵站现场测试技术培训班和泵站改造技术研讨班。农田水利业务部门还组织编写了《泵站八项技术经济指标考核暂行规定》、《机电排灌培训教材》、《泵站现场测试规程》、《泵站技术改造通则》、《泵站技术改造经验汇编》、《泵站技术规范》。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管理五个分册。这些技术培训推广与应用工作,使我国机电排灌建设与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规化发展道路。

2、机电井技术推广应用在改变我国“南粮北调”的局面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机电井技术推广应用对我国农田水利发展,提高华北地区粮食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放前,我国凿井技术和提水设备没有大的发展,全国仅有土、石、砖井221万眼,灌溉农田1582万亩。这些井多是利用浅层地下水的人工筒井工程,受气候季节变化影响,水量很不稳定,有新疆的坎儿井、自流井、筒井等。提水工具有桔槔、辘轳、管链水车等,动力多是人力、畜力、风力等。解放后,凿井技术和提水设备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70年代农用机电井的大发展,彻底扭转了中国南粮北调的历史。1972年北方地区大旱,国务院决定在北方打机电井抗旱。到1979年底,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技术进步与推广促进了灌排事业60年大发展(李仰斌)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