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m3/s 以下流量对黄河下游影响综合分析(钱胜 廖晓芳 韦诗涛)
[关键词]黄河下游 小浪底 流量
1 前言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在下游防洪(防凌)减淤、河道淤积态势改善、工农业生产及河道生态用水以及增加发电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不同流量(包括2 600m3/s以下流量)下游河道冲淤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充分利用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减少下游河道尤其是山东河段的淤积的角度出发,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提出了要求。
本文以实测资料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数学模型计算,重点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2 600m3/s 以下流量下游河道输沙及冲淤特性尤其是春灌期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引水引沙特点,分析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的影响;分析2 600m3/s 以下流量水沙过程下游沿程流量变化特点;分析2 600m3/s 以下流量对主槽过流能力及灌溉、供水的影响,为优化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提供依据。
2 2 600m3/s 以下流量对黄河下游影响综合分析
小浪底水库的开发任务是以黄河下游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
2.1 下游河道减淤对小浪底水库调度的要求
2.1.1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汛期2 600m3/s 以下不同流量下游河道冲淤情况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汛期2 600m3/s 以下流量不同含沙量下游河道冲淤效率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 看出,含沙量相同的条件下,下游河道冲淤效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含沙量小于20kg/m3,流量小于800m3/s,下游河道表现为淤积,但淤积相对较轻,淤积效率为0.95kg/m3;流量大于800m3/s 以后,下游河道冲刷,冲刷效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流量大于1 500m3/s 以后冲刷效率增加明显。含沙量大于20kg/m3 后,2 600m3/s 以下流量下游河道基本表现为淤积,下游河道淤积效率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含沙量50~100kg/m3,下游河道淤积效率达16.66~47.01kg/m3,含沙量大于100kg/m3 后,下游河道淤积效率达59.83kg/m3 以上。因此,从下游河道减淤方面考虑,含沙量大于20kg/m3 后,2 600m3/s 以下流量对下游河道的减淤是不利的。
2.1.2 1960~2006 年非汛期小黑小含沙量小于20kg/m3不同流量级冲淤情况
为了进一步分析含沙量小于20kg/m3 的水沙条件下游河道冲淤情况,统计1960~2006 年小黑小非汛期含沙量小于20kg/m3不同流量级水沙条件下游各河段冲淤变化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
(1)流量小于600m3/s 的情况下,花园口以上发生冲刷,以下河段则发生淤积,由于流量较小,冲刷量和淤积量均不大。流量600~800m3/s,下游河道冲刷主要集中在高村以上河段,高村以下河段淤积,淤积重心逐渐下移至高村以下河段。
(2)流量为800~1 500m3/s 之间时,高村以上河段的冲刷和高村以下河段的淤积均明显增加。花园口以上河段冲淤效率-4.68~-6.15kg/m3 , 花园口至高村河段冲刷效率为-2~-4.19kg/m3,高村至艾山河段冲淤效率0.51~1.38kg/m3,艾山至利津河段冲淤效率达到3.67kg/m3。可见,此时高村以下河段尤其是艾山以下河段的淤积已较严重了。
(3)流量超过1 500m3/s 后,下游河道的冲刷发展到艾山,淤积重心完全集中在艾山至利津河段。
2009 年第3 期黄 河 规 划 设 计总第149 期钱胜等:
2600m3/s 以下流量对黄河下游影响综合分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汛期下泄流量越大,对高村以上河段冲刷越有利而对高村以下河段减淤越不利,特
2600m3/s 以下流量对黄河下游影响综合分析(钱胜 廖晓芳 韦诗涛)
本文2010-03-12 22:08:29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20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