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谐与洞庭湖治理(文柏海)
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使解开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防洪困顿的症结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也为重新审视江湖关系、科学制定洞庭湖综合治理战略提供新的契机。
江湖关系演变中的人水关系
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基本同步,但受洪水的影响,从早期的文化缺失到后来的筑堤挡水,体现了湖区居民对于洪水束手无策到主动防御的文明进程。
自元朝认为宋朝“保民田以入官,筑江堤以防水”的政策是“射小利、害大谋,急近功、遗远患”的争议开始,虽然元朝一度在江南江北各重开3个穴口分流江水,但是,长江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终于在1542年堵闭,荆江大堤连接成线,导致近代江湖关系以灾变方式剧烈动荡的格局就此延续了约460年。
到19世纪中后期,江湖关系激烈演变达到顶峰时期。1852年长江大水冲开藕池口,1860年冲成藕池河;1870年淞滋口溃口,1873年冲成淞滋河,加上原来的虎渡河和华容河,长江四口水系分流入湖大局形成,后来经过1931、1935年等多次大洪水的反复作用,洞庭湖作为分泄和调蓄长江洪水的定位进一步确立。这一期间,民族危难,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和人民流徙,湖区无序开发进入新一轮高峰时期。洞庭湖水面一度达到5400平方公里,而长江四口分流分沙入湖,大量泥沙淤积,洲滩不断扩大,洞庭湖迅速衰落,到1949年,湖区水面迅速衰减到4350平方公里,有993个堤垸林立于湖泊之中。
1949年~1980年前后,人类活动影响的力度加快了长江通江湖泊减少的速度。根据统计,长江城陵矶~汉口河段包括洪湖在内的约8386平方公里的通江湖泊被堵闭,完成了洞庭湖汇入后下游长江干流的河道化转变。与此同时,洞庭湖湖泊面积由4350平方公里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
1949年以来,湖南省洞庭湖区的治理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985年,进行了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配套的初期治理,湖区堤垸数由解放初期的933个减少到226个,一线堤防长度由6400公里缩短到3471公里,即形成了当前的水利工程体系。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1995年,实施洞庭湖区一期治理,主要对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堤防进行了除险加固,对24个蓄洪垸堤防进行了清隐整险,开展蓄洪安全、洪道扫障、疏挖整治试点和防汛通讯报警设施建设。第三阶段为1996年至今,实施了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工程,并在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加快了治理步伐。基本完成11个重点垸的堤防加固,南洞庭湖及藕池河洪道治理,建设了长沙、岳阳等21个城市防洪工程,蓄滞洪区应急工程以及部分河湖疏浚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建设等。
洞庭湖的防洪问题
由于江湖关系的不断演变,洞庭湖与水有关的问题一直特别突出。三峡水库运行前洪水是难点,而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洞庭湖水位下降明显,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三口洪道的断流时间加长,又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
首先是超额洪量问题。由于长江与湘、资、沅、澧四水洪水遭遇,洞庭湖体现洪水成湖的湖泊形态,近期1998年洪水表征了这种特点。城陵矶以上总集水面积129.5万平方公里,各水系洪水发生的不同期性和下游泄流能力有限的影响,使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洪水延续的时间长,多在30天以上;入湖洪水量级巨大,1951年~1998年最大30天平均洪量为584亿立方米,故一般的调峰水库对这一区域的洪水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加上洞庭湖内216个堤垸的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长度长而标准不高,因此,一旦洪水发生,湖区防洪的代价极其高昂,对民生环境等经济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人水和谐与洞庭湖治理(文柏海)
本文2010-03-12 22:08:2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20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