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环境报》:震后应急监测留下哪些经验?(余建军)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39下载138次收藏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这次地震的震级之高、烈度之强、破坏性之大、损失之惨重都是近代少有的。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四川省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全体职工在站领导班子的率领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克服困难,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应急监测第一线,出色完成了任务。回顾这次抗震救灾应急监测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果断决策,迅速出击,抢先投入应急监测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使整个城市陷入极度惊恐、慌乱的氛围中。站领导班子敏锐意识到,地震灾害势必引发次生自然灾害,尤其是震中汶川与都江堰市接壤,震区大面积降水引起的大量受污染地表径流会进入岷江,从而影响水质。岷江及位于震中附近的紫坪铺水库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岷江上游段几乎全部流经地震灾区,其水质直接关系到成都平原110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在这紧要关头,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果断决策,迅速组织全站干部职工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之中。

召开紧急会议。5月12日16∶30启动环境应急监测,成立由站领导班子组成的抗震救灾应急监测领导小组,站长和党总支书记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全面指挥灾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技术组和后勤保障组。

迅速动员部署。5月13日上午,我们先后召开了中层干部会议和党总支扩大会议,对抗震救灾和应急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临战动员,要求全体干部、党员要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向各区(市)县监测站下达以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和主要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监测为重点的应急监测指令。

制定监测方案。地震发生后,我们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监测站应急监测方案尚未下达、应急监测任务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于5月13日组织技术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制定了一套以保护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为主要内容的抗震救灾应急监测方案。为应急监测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主动请缨参战。我们从抗震救灾实际需要出发,主动向市环保局请战,组成一支以技术骨干为主的应急监测突击队,由3名站领导带队,于5月13日赶赴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在缺水、停电和灾民情绪极不稳定的恶劣环境中,建立起以应急监测车车载实验室为主的野外实验室,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等实施监测。同时,调派大批监测人员分赴灾区13个主要饮用水水源地、6个出入境地表水水质断面和成都市自来水六厂取水口断面,实施每两小时1次的连续监测,并于当天报出监测数据。

坚守阵地,筑牢防线,抓住重点应急监测

地震发生后,我们把确保成都平原饮用水安全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都江堰市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城区西南、离堆公园大门北侧,距都江堰宝瓶口下游仅300米左右,是都江堰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既是整个川西平原自流灌溉水系的总进水口,也是灾后成都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的第一道防线。

在都江堰市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踏勘,决定在都江堰市南桥设立应急监测点,成立现场应急监测指挥部。

为进一步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建立成都市饮用水水质的第二道监测防线,我们于5月13日向各区(市)县监测站下达应急监测任务,要求对本辖区饮用水水源和出入境断面展开监测,重点以郫县监测站为依托开展对日供水100万吨的自来水六厂取水口应急监测。同时,我们还在成都平原岷江出境断面和沱江出境断面设置了监测点,由各区(市)县站承担连续监测任务。至此,成都平原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监测网全部形成,饮用水水质变化情况得以掌握。

整合资源,形成网络,全面组织应急监测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面大,应急监测点多面广,监测持续时间长,单靠环境监测中心站自身的监测力量难以做到高效处置,持久坚持,有效整合、恢复各方面环境监测力量,形成全市规模的应急监测网络是顺利完成各项应急监测任务的重要保障。

一是有效整合调度全市环境监测资源,对各区(市)县特别是承担监测任务较重的环境监测站在人员和设备配置上给予支援。首先,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全市监测系统受损情况,掌握当前应急监测能力状况,整合可用监测资源。其次,由于地震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点位多、项目新、工作量大、仪器缺口大,经请示市环保局批准后,我们立即开展相关仪器设备的紧急采购工作,及时组织了一批水质检测仪、测油仪、生物发光毒性检测仪等,分发到各监测点位。

二是恢复灾区的环境监测能力。地震后,我们迅速采取措施,对环境监测能力受损严重的都江堰市、大邑县和邛崃市进行恢复和申请重建。在都江堰市,由于本级监测能力完全丧失,我们与其共用南桥野外实验室,一起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同时,启用应急监测车车载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及时报出灾后都江堰市的so2、no2、h2s和pm10等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在大邑县和邛崃市,我们经过快速选址、昼夜施工、调配设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过渡性子站的重建工作。至6月6日,全市20个区(市)县全部恢复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

三是得到环境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环境报》:震后应急监测留下哪些经验?(余建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