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环境报:城市圈怎样建“两型社会”?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553下载154次收藏
  □本期对话人物

赵斌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湖北鄂州人。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湖北省政府办公厅计划财贸处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省政府副秘书长,十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2008年1月当选为湖北省副省长。分管省公安厅、国家安全厅、司法厅、环保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狱管理局,联系省法院、省检察院,联系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等在鄂及省内银行、证券、保险机构。

对话人 湖北省副省长 赵斌

采访人 本报报道组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关键思路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

记者:

2007年年末,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请问,这一试验区的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与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有何关系?试验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赵斌:去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启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城市群。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家推进新一轮改革的重大决策,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武汉城市圈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对于加快把湖北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部署,为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为我们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先行先试的机遇,对于促进武汉城市圈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两型社会”建设是湖北省在武汉城市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就是在中部地区,以武汉等老工业基地为先行,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充分发挥中部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构建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为形成东中西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探寻方向。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内涵是“科学发展”,具体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加快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中提出来、获批准并加以实施的,是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的提出,不仅成为城市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经验和示范。

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改革试验”,“改革”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逻辑起点,“试验”是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的最大“权力”。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8个字里面,“综合”是指全面,即统筹考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配套”是说不能单向推进,要涉及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改革”是试点最深刻、最根本的内涵,要实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标,我们唯一的道路,就是改革;“试验”,这是给试验区最大的“权力”,“两型社会”建设的新型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框框、经验和文本来依照,只能通过实践,通过试验一步步走出来。

武汉城市圈的突破口是“体制机制创新”,要从观念更新入手,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的重点内容包括九大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建设节约社会;二是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城市圈;三是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圈;四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整合圈内产业资源,提升产业层次;五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城市圈;六是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探索城乡集约发展新路子;七是创新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提供财税金融服务和支撑;八是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增强承接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能力,打造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开放型平台;九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平台。

武汉城市圈的落脚点在“五个一体化”,通过探索并构建区域共建共享的经济一体化,破解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土地使用、财政、投资、环境保护等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终实现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途径即是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抓手,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的探索也必将带动湖北省“五个一体化”的发展,带动湖北省整体工作的先行先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和波及效应将不断显现。

点击二

焦点关注

湖北进行“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进展

关键思路 

编制专项规划启动改革项目

记者:从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湖北在“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其中在环保方面进展如何?

赵斌:改革试验是试验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考核评价试验区工作的重点就是看改革试验的成果。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精心谋划、科学论证,稳步推进城市圈“两型社会”各项改革试验任务。

2008年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起步年,一方面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并按照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工作思路,逐步出台推进改革试验的各项政策举措,另一方面城市圈各市作为改革试验的主体,积极行动尽早谋划,已经启动了一批改革项目,精心筹划了一批改革项目;湖北省省直有关部门和中央在鄂单位,在开展部省合作、争取中央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下一阶段深入开展“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是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国家批复的城市圈总体方案和构想,围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创新环保体制机制方面大胆试验,勇于探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组织编制《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一《规划》是城市圈总体方案下5个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城市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环保体制机制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已经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并颁布实施,要求到2012年,武汉城市圈要实现四大目标: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所有城市达到环保模范城市要求,建成环保模范城市群。

二是全面完成污染减排工作任务。湖北省政府进一步规范了武汉城市圈总量减排工作任务,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市(州)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特别是在全国较早实施绿色电力调度,有力地推进了总量减排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和汉阳六湖连通工程是城市圈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的两大重要项目,这一工程的启动与实施,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武汉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根本难题,还武汉人民一个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良好居住环境;而且还能为全国城市湖泊综合整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为探索湖泊“休养生息”提供借鉴。湖北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环境报:城市圈怎样建“两型社会”?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