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环境报》: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科学发展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027下载245次收藏
 

——2009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

以“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为主题的2009第二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日前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来自环保、气象、林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为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出谋划策。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增长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报今日特刊登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推进林业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

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李育材

绿色经济符合人类的发展潮流,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和管理创新。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深化蔓延之际,绿色经济必将成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新引擎。

林业在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化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

发展林业是防治土地沙化的重要措施,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森林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森林可以控制风向和降低风速,有效制止风起沙扬,使风沙在流动当中的颗粒沉淀堆积,阻挡流沙的移动,减少沙尘暴灾害的发生。

发展林业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森林植被改变了降水性质,有效拦截相当数量的降水量,减弱暴雨强度和延长降雨时间;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保护土壤面免受雨水的机械破坏,使土壤具有很强的吃水能力。森林的存在可以促进土壤团的形成,森林的庞大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发展林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森林是自然生物的庇护所,是生物多样性最为完整的环境之一。地球上有一半的物种在森林中栖息和繁衍,随着许多物种的濒危和消失,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意义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藏库和吸尘器。森林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到土壤中去。资料显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吨~40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有一半储藏在森林中。

林业是自然资源的安全保障,林业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木材是世界公认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原材料中唯一对人类友好、可再生的绿色原材料。据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物质能源代替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我国现有的木材生物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能源的生物量大概是3亿吨左右。大力开发研制林业生物能源,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林业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这三大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保证作用。林业是粮食安全的保证,通过发展林业大力营造农产防护林等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现有18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通过充分挖掘我国现有43亿亩林地和8亿亩可利用沙地的产量,大力发展经济林和多种经营措施,可以提高我国木本粮食和代粮木本等非耕地生态粮食的产量,这不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还将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加强生态建设 控制全球变暖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王守荣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威胁生态安全。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一致的。要把生态建设摆在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格局中的突出地位,把防范气候变化威胁,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摆在生态建设的优先地位。

全球变暖正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是和我们的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和自然的各方面因素紧密相关,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工业革命这100多年来,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活动影响造成的,人类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使得气候变暖,再一个是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土地的状况,改变了地表的植被,这样对整个气候系统有重大的影响。

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威胁生态安全。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17米,预计到2100年还将上升20厘米~60厘米,海平面上升之后岛国充满了忧患。气候变暖还使得冰川消融加速,冻土的不稳定性增加,山区塌方事件增多。气候变化还改变了降水的分布,水资源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旱区更旱。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将会造成表层海水酸化度增加数倍,对海洋生物特别是贝类构成更大威胁。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一致的。

我国在过去100年中,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1℃,这种增温在北方更为明显。近50年来北方有些地区的增温达到了4℃,未来中国的增温还会持续下去。降水的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年河南、中原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春天的大旱就是一个显著标志。

受气候变暖以及极端气象灾害的影响,草原和荒漠分布的范围向我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拓展,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地减少,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1949年的534万公顷锐减到2001年95万公顷。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江河湖泊的水温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反馈作用。

因此,要把生态建设摆在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格局中的突出地位,把防范气候变化威胁,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摆在生态建设的优先地位。

一是高度关注气候变暖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护生态安全。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的气象条件是造成农田、草地、荒漠等生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持续保护森林,加强森林灾害预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工程建设,森林保护的成效明显。

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绿洲生态安全,以绿洲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环境报》: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科学发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