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习时报》:建立国家环保特区的意义(夏锋)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754下载229次收藏
  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国内增长方式转型叠加在一起,使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这一矛盾全面凸显,迫切要求建立保护与发展并举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探索,可像建立经济特区一样,设立环保特区,而从各方面条件来看,海南最宜担当环保特区的试验重任。

一、建立环保特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全面提速的客观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外部冲击;从深层次看,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严重滞后的突出矛盾。

1.以低成本投资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已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实体经济领域暴露的突出问题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严重滞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这种低成本投资扩张的代价相当大。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和企业。根据相关测算,这些年中国每年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新增gdp的10%左右。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也指出,当前,中国环境损失占当年gdp总量的3%,如果不改变现有发展方式,2020年将上升到13%以上。

2.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滞后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中国在1995年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多年来进展不大,这与资源要素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直接相关。过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赖以存在的重要体制基础,就是资源要素的行政控制和价格扭曲。资源要素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难以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助长了企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抑制了对资源环境领域的投资。同时,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使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不断降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以及影响程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全国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3.尽快下决心,全面推进资源环境改革。在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仍在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需要抓住“危机倒逼改革”的机遇,以市场化改革在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实质性突破化解危机下的压力,寻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路子。例如,尽快解决资源环境产权问题,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当前,国内资源环境制度改革面临较为有利的时机,cpi和ppi呈现直线下降趋势。应尽快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尽快下决心,全面推进资源环境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环保特区,走出一条绿色复苏、绿色增长之路。

二、建立环保特区为我国实现绿色增长提供示范

1.环保特区的基本内涵。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政协委员迟福林教授首次提出“环保特区”的概念。所谓环保特区,是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下,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运用世界上先进的治理环境技术和治理机制,治理各种污染,采用严格、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从事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的特定区域。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地区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支持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环保产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特定区域。

(1)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环保特区的建设和发展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运用世界上先进的治理环境技术,采用严格、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从事经济运行、城市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学习时报》:建立国家环保特区的意义(夏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