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李晓芬 陈小奎 李洪远)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324下载140次收藏
  自20 世纪50 年代, 城市水域空间的规划与改造就成为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一个热点。与传统的以单一水域治理为目的的河道规划不同, 现代城市水域空间规划强调以生态理论为依据, 将水体、堤岸、湿地、植被等诸多要素统筹考虑, 进行防洪蓄水、生态恢复、休闲娱乐、经济开发等综合规划。近几年, 在国内多个城市, 以河道改造为主的城市滨水区开发, 成为城市景观设计和生态规划的焦点。

一、城市水域环境特征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 水域环境是水域、陆域、空域的结合部, 既是城市中生物群落最丰富、景观要素最活跃、生态适应性最脆弱的地区, 又是生物圈、自然地域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区域; 既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 又具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 表现出水陆相间的连续性和过渡性分布规律。水域环境形成城市动态的生态系统, 兼有生物与生态的多样性。

二、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一) 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首先, 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 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 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 河流植被不仅可以发挥降温、防风功能, 而且还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和迁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 河边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分水地域、净化水质、消除噪声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其次, 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米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 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 河岸植被在60 米的宽度, 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 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上海市在城市河流改造过程中对河岸植被实行了两级控制, 即市管河道两侧林带宽各约200 米, 其他河道两侧林带宽度各约25 米~250 米不等, 有效地保护了城市水域环境。

(二) 河道改造形式

城市河道自然的弯曲是河流的固有特性, 不仅影响到水流速度、水生生物、对河岸的冲刷、河道对洪水的调蓄功能, 而且也是其自然美的重要特征。去弯就直、石砌护岸和直立的防浪墙等人工手段不仅打破了河流的自然风貌, 而且会改变河流的水文状况, 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采用原泥土的自然驳岸处理, 保持河岸的原始风貌,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河岸带的基本功能是防止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 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的截留, 河岸带的这种作用主要受河岸带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 而影响河岸带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河岸的结构、形式和异质性。凹岸、凸岸、浅滩及水面中的浮岛等自然形式能为植被覆盖、水生生物生存繁衍、昆虫的停留和汇聚提供条件,借此可以调节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和营养的截留。

(三) 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 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 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 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

(四)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

建立稳定的水滨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扰, 应成为河道改造和整治的重要内容。除剔除危害性外来物种外, 应尽量以乡土植物为骨架建立结构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 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在河道改造和整治过程中,尤其是在市郊和城乡结合部, 采用乡土植物恢复河岸生境是有效的手段。利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种苗易得、成本低、养护简单的优势,可以迅速形成有效的地表覆盖, 并为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演替奠定基础。

(五) 河滨空间营造及亲水景观设计

河岸的亲水设计是河道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亲水平台和开敞的滨水空间, 不仅可以使城市居民有机会亲水, 而且通过趣味性的设计使人们有兴趣亲水。利用河岸植被的覆盖和自然生态要素, 不仅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而且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要求, 在河岸带上利用地形和地势营造植物生长、水流变化、昆虫活动、鱼类洄游、水陆过渡等不同区域景观, 实现亲水目的。

三、天津城市河道改造的实践与启示

(一) 河道改造实践

1.海河带状公园建设。

天津从20 世纪80 年代进行河道改造与绿地建设实践。1983 年建成的海河带状公园是海河两岸绿化的主体, 总面积22 万平方米,全长19.8 千米, 公园占地宽度5米~30 米不等, 是当时全国城市城区河道治理和绿化的典范。沿岸块状绿地沿河分布, 西沽公园、金钢公园、解放南园、解放北园、人民公园、二宫、柳林公园、天津站中心广场, 均分布于海河两岸1000 米范围之内。人工植物群落成为城市中心区海河两岸的绿化基调, 共有园林植物品种达100 种, 其中乡土树种占优势。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李晓芬 陈小奎 李洪远)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