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上海中小河道建设管理新机制的实践和思考(吴伟峰 等)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927下载291次收藏
  #trs_autoadd_1236147733390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6147733390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6147733390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6147733390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6147733390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要:上海属平原河网地区,中小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防汛排涝、引清调水和生态维持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小河道的面貌已经大大涉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上海于2006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万河整治行动”,在整治行动中各级部门注重新机制建设,在资金筹措、建设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突破了多个制约农村地区水环境面貌改善的瓶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文主要对实践中的新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河道 建设管理 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b

 

一、概述

 

上海全市有镇村级河道32826条段、总长21738公里。在上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主要依托冬春季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来推进中小河道治理工作,当时每年全市总的疏浚土方量大约在3000~4000万立方米左右,但这与全市每年的淤积量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据测算还不到十分之一,加之历史欠帐还很多,造成中小河道的面貌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近郊城镇河道水质受到污染,黑臭严重;二是镇村级中小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平均淤深在0.5~1.5米;三是河道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相当部分的村民生活污水、垃圾入河,部分养殖场、作坊、工厂等的污水未达标直接排入河道;四是中小河道整治和养护的专项经费不足;五是镇村级中小河道长效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市委、市政府根据上海农村地区水环境的状况,在市委九届全会决议中提出实施“万河整治行动”,改善农村环境的要求,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为上海中小河道治理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万河整治行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对上海全郊区两万余条、约两万公里的镇村级河道实施全面整治,按照“面清、岸洁、有绿、流畅”的目标,改善中小河道面貌,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由于“万河整治行动”基本实现了中小河道的全覆盖,应该说是整治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果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充分调动市、区、镇、村各级的积极性,必须要举全市水务部门之力,必须在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才有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目标。

 

二、开展新机制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根据《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规定:中小河道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职责在乡镇和村,而市区两级水务主管部门的职责是行业管理和监督考核。但现状情况是乡镇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将中小河道整治与长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因此必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和组织,上下齐心、相互配合,并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只有这样这项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惠及郊区百姓。所以说,上海开展中小河道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和探索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有它内在动力和需求的,是必然的一种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由于整治资金需求量大,原有的资金筹措方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据测算,按照“万河整治行动”七个方面的治理标准全市中小河道整治经费要十多个亿,若按原来市、区、镇、村的职责分工,三年内这些资金全部由乡镇来筹集的话,势必会给此次行动带来夭折的可能。因此,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上海中小河道建设管理新机制的实践和思考(吴伟峰 等)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