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徽农村水情况调查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51下载134次收藏
  #trs_autoadd_1231467307359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1467307359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1467307359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1467307359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1467307359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切实加强基础水设施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水作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和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好农村水问题。

 

安徽农村是我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地区之一,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驱,加之长江、淮河横跨省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水资源条件,决定了安徽又是一个洪涝干旱灾害频发的省份,水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此,我们于2006年6月6日至11日,对安徽省农村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把安徽省、池州市及贵池区作为独立的单元,分别从省、市、区三个层面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召开各有关方面座谈会,深入到乡村和有关单位进行走访、察看。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积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农村水问题方面创造了丰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安徽存在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折射出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水问题。这些情况为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有益的启发。

 

 

安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农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安徽17.9%,全国12.4%)和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安徽78%,全国5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安徽省开展了深入持久地大规模农村基础水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市场机制调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农村水利发展为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我国在占全国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由此可以看出有效灌溉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949年安徽省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2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仅639万吨,人均仅有229公斤。经过50多年的建设,安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到2004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50万亩,除涝面积达2100万亩,粮食总产量增加到2743万吨,与1949年相比,翻了两番多,人均达到近430公斤。不仅解决全省6400多万人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向国家提供了50多亿斤商品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安徽省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多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遇干旱年份,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在上世纪50-60年代,每逢大旱年份,全省有一到二百万人口出现饮用水困难。80-90年代,安徽加快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步伐,以江淮分工岭沿线两侧5县市的40个乡镇为重点,全面启动江淮易旱地区综合治理,着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并推动皖南山丘区、大别山区、淮北低山残丘区的人畜饮用水工程建设。特别是1998年以后,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安徽省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增加地方投入,针对2000年调查统计的176万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到2004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万多处,实际解决了21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被广大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n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安徽农村水情况调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