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漳河灌区运行管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摸清漳河灌区运行与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促进灌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我们依据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湖北省大型灌区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漳河灌区行风评议实施方案,组建调研专班,于8月10日至22日,深入漳河灌区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一)调研重点、方式和对象
以灌区两部制水价执行情况、工程建设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管理、农业灌溉、管水组运行状况等为重点,通过发放调查表、到田间地头查看实情和到灌区走访、座谈、讨论等方式,深入灌区管理单位、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研发放调研表500份,回收455份,座谈人数236人次,涉及3个市、5个县(市、区)、10个乡镇、32个村组。
(二)灌区运行管理基本情况
1、两部制水价执行情况
2004年漳河灌区作为全省两部制水价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二干渠二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了试点改革。2005年在总结改革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灌区全面推行两部制水价。2006年灌区基本上执行的是两部制水价。根据实际情况,在水费计收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计收方式,一种是基本水价5元/亩+计量水价3.3分/立方米,基本水价按受益区内的有效灌溉面积计收,计量水价按支渠进水口的实际供水量计收;一种是将基本水费折算到计量水费当中,直接按5.3分/立方米收取,交多少钱放多少水,按两部制水价结算。据调查,漳河灌区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第二种水费计收方式。另外,按照荆门市《关于农业供水实行两部制水价的通知》中规定的“渠系配套、计量设施齐全,能做到支分渠斗口计量的支分渠系,可试行终端水价”,灌区部分农民用水者协会,如二干渠二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三干渠仓库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执行了两部制终端水价,即基本水价(5元/亩)+计量水价(3.3分/立方米)+终端水价(2分/立方米)。也还有少数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采取了农业灌溉水费包干、水方控制的方式组织农业灌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基本满足了灌区用水需求。
2、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
今年漳河灌区正在实施第八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进行,灌区骨干工程状况逐年改善。但由于年投入不足,渠道改造任务重,仅解决了一部分“卡脖子”工程,而大部分渠道工程渗漏、散浸等现象仍十分严重。特别是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灌区末级渠系呈现出管理主体缺位、有人用无有管的局面,导致渠道输水不畅,灌溉面积严重萎缩。虽然宜昌市、当阳市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漳河工程管理局也参照制定了《漳河灌区先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奖励办法》(讨论稿),激发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兴修水利的热情,采取“政府引导投入,农民集资配合”的办法,疏通末级渠系,硬化部分渠道,近两年形势稍微有所好转,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灌区工程老化、损毁等问题,目前渠系状况令人担忧。
3、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与管理
自1995年漳河灌区率先在全国组建成立了第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以来,按照“边组建、边规范”的原则,漳河灌区现成立协会67个,其中注册登记的有27个。通过这次行评调查,灌区内运行得较好的有二干渠二支渠协会,三干渠仓库支渠协会、吕岗协会和鸦铺协会,总干渠一支渠协会,四干渠英岩协会,这些协会在末级渠道维护、灌溉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的协会是由当地政府牵头,协会成员由乡镇干部组成,如川店镇各协会、西干渠协会,工作进展情况也较好,能够顺利地把水放入田间,让老百姓满意,也能把水费足额收取到位及时交灌区管理单位。但大多数协会运作还不规范,有的只是灌溉期间组织一下放水,灌溉结束后就解散。还有12个协会处于难以为继的状况。
4、农业灌溉情况
今年农业灌溉自4月21日开闸放水,至8月3日关闸,历时70天,共放水三期,灌溉水量1.368亿立方米,渠首闸最大灌溉流量80.14立方米/秒(5月30日),基本保证了灌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今年农业灌溉中出现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四干渠仅放水20万立方米。一方面是由于今年四干渠灌区雨水丰富,降雨量超过历年平均的2倍;另一方面是因为渠系长,渠道状况差,水损大,对下游小流量需水的要求,根本无法满足,部分农田等不到水只有改种旱作物。二是一干渠闸发生故障。一干渠闸在灌溉过程中出现了吊钩与闸门脱离的故障,漳河工程管理局迅速组织抗旱排涝服务队前往一干渠架机抽水抗旱,花费近60万元,缓解了一干渠灌区的旱情。但一干渠闸一直有流量为1.2立方米/秒的水白白流失,直至9月10日尾水闸阀安装成功才堵住渗漏,而进水闸需尽快修复。
5、管水组运行现状
管水组是漳河灌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配合基层单位开展灌溉工作而成立的,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管水组功能随之减弱。漳河工程管理局于2001年清退了管水员,撤消了部分管水组,但仍有少数管水组因地处偏僻、地势特殊依然存在,有的仍在发挥作用。目前管水组房屋有的是职工居住,有的租给附近农民居住,有的已经废弃。由于灌区管理单位无法拿出资金对房屋进行维护,致使房屋老化严重,有的已成危房,形成安全隐患。
二、主要工作成效
水利三项改革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特别是开展行风评议工作以来,漳河灌区运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政策宣传更主动、更深入
灌区管理单位在宣传水利三项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面都有所行动,为推动灌区水管体制改革、水价改革、乡镇水利站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各项政策深入民心,灌区管理单位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一是发放公开信。灌区管理单位主动征求灌区政府和广大用水户的意见和建议,向灌区作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发放宣传手册。灌区管理单位及时将相关政策收集到一起,印制成册,向灌区用水户发放,让他们了解政策。三是发放便民联系卡。向灌区公布管理局及灌区各管理单位的工程报险、灌溉服务、投诉电话,24小时值班,提供供用水程序咨询、供用水合同解释、灌溉调度信息查询、护堤查险咨询、水价查询、水雨工情信息咨询、天气趋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召开座谈会。为更好的传达上级精神,灌区管理单位分层次召开灌区乡镇座谈会、村组座谈会、农民用水者协会座谈会、用水户代表座谈会,宣传新政策,开展讨论研究,听取各方面的呼声。五是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个个参与。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增强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灌区管理单位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以实际行动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及时了解旱情。开闸灌溉之前,灌区管理单位的同志们主动到水利部门了解农情、与用水户交换意见、深入田间考察作物生长情况,准确了解旱情,及时申报水方和流量。灌溉过程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和土壤墒情,合理调配水量。又如在今年的灌溉过程中,灌区一干渠闸在调闸过程中,吊钩与闸门脱离,致使进水闸无法正常启闭。在抗旱紧要关头不能满足灌区用水需求。为了确保正常灌溉,不误农时,5月27日至8月15日,漳河工程管理局迅速行动,由抗旱排涝服务队抽调5台机组到一干渠进口翻堤抽水抗旱,放水266.5万立方米,确保了一干渠灌区2.2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用实际行动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用水户水商品意识、节水意识增强
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特别是用水计量、按方收费的实施,用水户的水商品意识已逐步形成,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在总干渠灌区却集村,部分村民自发组织,几户联合起来挖堰蓄水,灌溉中需水量少时用自家堰内水,干旱情况下由漳河水库水补充,尽量节约用水。在今年这样干旱的情况下,不少农户望天降雨,扩塘蓄水,间歇灌溉,尽量少用收费水,综合利用水资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建设有所加强
一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开展。自1996年以来,中央、省给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共下达投资计划9563万元,按8期分期下达实施。现已完成7454万元,完成土方414.83万立方米、石方5.486万立方米,混凝土18.719万立方米,完成总衬砌长度47.8公里,渠道建筑物更新改造433处。
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的投入。国家已开始逐步重视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的建设,在省厅的支持和我局的努力下,今年漳河灌区作为全国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之一,选取二干渠二支渠为项目区。目前,完成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总投资253.86万元,其中完成建筑安装投资137.98万元、机电设备安装投资10.38万元、临建投资4万元、独立费用36.85万元、农民投劳折资64.65万元。完成u型渠防渗衬砌46条长35600米,其中预制u80型1650米、预制u60型6500米、预制u50型5800米、预制u40型3300米、预制u30型17200米;改造配套进水涵闸75处,配套穿路涵管273处,新建量水设施75处,砌筑田间分水口518处,新建斗农渠跌水陡坡42处。
三是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载体,采用民办公助的方式做好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四干渠英岩农民用水者协会,采取政府补助、协会贷款、受益用水户集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区、镇两级政府的扶持和受益区用水户筹资,去冬完成投劳1550个,对8公里的进行了除障,对2公里的渠道进行了清淤,完成了土方300立方米,衬砌渠道1.8公里,共投资14.5万元。总干渠一支渠协会,受益区用水户自发组织筹集资金8.6万元,投劳300个,请挖掘机完成了21公里渠道的清淤除障,我局专门召开了末级渠系工程建设现场会,对其工作进行了表彰,并现场奖励5000元。受此鼓舞,漳河灌区又有27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加入到末级渠系建设中,去冬今春,共投资44.6万元,投工投劳1.23万个,对渠道清淤除障129.71公里,完成土方3.6万立方米,衬砌渠道2.6公里。
通过工程建设改造,灌区用水户从中得到了实惠。如二干渠二支渠通过末级渠系改造后,过去从渠首到渠尾需要5~6小时输水,现在只需要30分钟~1小时;灌溉周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到10天左右;灌溉面积由6500亩增加到9700亩;亩均用水量由340立方米减少到291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74;日常维护用工投入由0.41个/亩减少到0.23个/亩;用水户水费负担降低17.61%。
(五)农民用水者协会运作日趋规范
协会在维护供水秩序和供需方利益,促进工程养护和配套,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干群关系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协会在灌溉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解决了主体“缺位”问题。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后,将有人用无人管的渠道交给协会管理,充分调动了用水户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有利于工程效益的发挥。如二干渠二支渠协会,二支渠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成后,按照末级渠系竣工决算形成的固定资产整体交与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二支渠协会通过与用水户座谈沟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签订斗农渠养护责任状,落实责任主体,让用水户参与到末级渠系建设与管理中来,让农民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发挥受益农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末级渠系工程效益的最大发挥。
二是提高了水费收取率。协会通过积极宣传,用水户也都已经接受了水是商品的意识,实现了先交钱,后放水,交多少钱,放多少水,部分协会的水费收取率达到100%。如三干渠仓库协会,协会负责水量申报、水费计收、渠道维护,并对“水量、水价、水费”进行公示,同时公开了涵洞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流量计算公式,老百姓自己会看水位,计算流量、水方和水费,协会对用水户负责,用水户也信任协会,做到了交明白钱、放明白水。
三是规范了用水秩序。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灌水秩序规范,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就得到解决,用水纠纷减少。如西干渠跨漳河、当阳两个行政区域,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用水秩序混乱。西干渠协会成立后,运行过程中实行“五统一保”政策,即统一成立协会、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用水管理、统一工程维修、统一水费核算、保证灌区粮食丰收,由协会管理维护渠道,根据干渠水量大小及旱情轻重进行综合平衡,灵活安排,适时调配,再没有发生偷水、打架斗殴及破坏涵闸的事件,用水秩序大为改善。
四是协会自身得到发展。一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加强对协会的政策、技术及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如2005年10月,漳河工程管理局举办的一期农民用水者协会主席培训班,受到上上下下的好评,增强了协会主席责任感,提高了协会主席的能动性,推进了冬春农田基本建设。另一方面,协会在服务灌区的同时,想方设法开展多种经营,尽量弥补运行经费的不足。如总干渠一支渠协会通过办餐馆和预制涵管厂来增加收入,补充协会运行经费,也为协会正常运行打开了思路。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加上对水利三项改
湖北漳河灌区运行管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2010-03-12 14:55:52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119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