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崇明岛引淡(水)工程的建议(徐建英 黄力飞 张振声)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3007下载171次收藏
 

摘要:崇明岛四面环水,沟河密布。应用普通水可谓引排自如,然而“全天候”喝上淡水,那是自有崇明岛之今1300多年来一直困扰崇明人的心病。对此也积累了一些引淡经验:挖泥井、喝潮白水、砌砖井、饮自来水。但随着三峡水库的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长江来水量骤然减少,涨潮流强劲,海水化程度不断上升,南北夹攻全年有半年以上的咸潮包围着崇明岛。为此,也尝试过“西引东排”、河道“瘦身”来对付咸潮,结果事与愿违,咸潮入侵频率变高,范围变大,历时延长。崇明人民在建设生态岛的同时,何时才能苦尽甘来喝上纯净的“生态水”,这是值得大家关切、思考、探索的民生课题。

关键词:崇明岛 饮水思源 咸水包围 引淡尝试 咸尽甘来

崇明岛四面环水,历来以水为命。水造就了崇明岛,也养育了崇明人。崇明岛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水斗争的历史。崇明岛的祖辈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治水引淡(水)中,创造和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崇明人民引淡(水)工程,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心酸史,又是一部锐意创新、开拓奋进的科学发展史。

1 “饮水思源”的回顾

建国前的崇明岛,“黄岸”(北沿第一代官办老海塘)以北大片土地均为新涨滩,遍地是芦苇草,澎蜞洞。“涨潮一片水汪汪,落潮一片白茫茫”,太阳一晒,地表返出一层层盐碱花,拓荒者称之为“生田”。那年代,崇明岛南沿北沿各有40多条引水港汊河道,但是南北互不相通,形成南北两重天。北沿咸潮包围,人们吃的粗杂粮,喝的是“泥井水”,又苦又涩,无法下肚;南沿人喝上了“潮来满沟水,潮落底朝天”的“潮白水”,能引淡水种水稻了,百姓可吃上“两米粞饭”(一半大米,一半玉米粞)。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新修水利,并港建闸,河道疏通,逐步实现了南引北排,引淡排咸,从而打破了“北沿人”、“南沿人”的分界线,百姓基本都能喝上了“潮白水”。家家户户厨房内必备一只水缸,一根内藏明矾的搅水棒。水缸内的潮白水,经搅拌后,沉淀一昼夜,第二天就可喝上干净的淡水了,且大部分耕地也能引淡水种水稻了。

到了70年代,人们尝到了“五小工厂”带来水质污染之苦,同时也尝到了“井水”的甘凉。由国家贴钱,集体组织,在全岛范围内开展了“一户一井”的改水运动。崇明百姓摆脱了喝“潮白水”、“明矾水”的时代,喝上了清澈、便捷的农家砖井水。

时代的车轮转入八十年代,继南门、堡镇率先兴建自来水厂后,崇明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饮水革命。经过20年的拼搏,如今已实现了“一镇(乡)一厂”,家家户户都喝上了经过消毒、过滤的自来水了。但由于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均在内河之中,全年仍有半年以上时间喝的是半咸半淡的自来水。

2 咸水包围的困境

崇明岛内地势平坦,河网密集,根据崇明岛总体规划和岛域水系特点,对岛内河网水系布局。经过多年的整治、完善,已构成了“1环、5湖、29竖、27闸”、“南引北排”、“西水东调”的引排格局,这是建设生态岛的独特优势。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崇明岛的引淡(水)工程还任重而道远。

2.1 岛域咸水包围格局

近年来,由于长江三峡、南水北调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对处于长江下游端口的崇明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来水量的骤然减少,使得依岛而分的长江南北支的淡水,遭遇强劲的涨潮流的入侵,海水化程度不断上溯。根据水文部门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长江枯水期北支咸潮倒灌南支直达新建港口以下,南支咸潮上溯至庙港以上,形成包围全岛之势。北支几乎全年都处在咸潮之中,南支也有半年时间的咸潮入侵。

2.2 岛内河道引淡能力递减,饮水质量严重超标

由于崇明河道水系属长江的子系统,又受半日潮的影响,全县29座水闸24小时开启闸门进出船只两次,前后约两个小时之久。内河水质的咸度直接受全岛外围超标而超标,从而导致崇明大小水厂的取水口咸度的升高,饮水质量的超标。

2.3 崇明内河水质偏底

根据崇明水资源普查报告(2001.11)所示,崇明内河水质以Ⅲ、Ⅳ类水为主,水质不佳,尤其暴雨时,农田中的农药,生畜,圈内粪便赃物,冲入河道,造成水质污染,水厂供水水质,达不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崇明岛引淡(水)工程的建议(徐建英 黄力飞 张振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