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王茂沟流域坝系形成过程及效益(孙广民 王煜 王彩琴 马宁 王萍)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91下载258次收藏
 

关键词: 坝系 效益 形成过程 王茂沟流域

摘要:王茂沟流域从1953年开始坝系建设,大致经过形成、改建、调整三个阶段,现有淤地坝23座,已拦泥104.45万m3,已淤地28.06hm2。通过实测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和1958~1994年坝地的粮食产量分析表明,流域沟道坝系蓄水拦沙、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流域沟道坝系蓄水拦沙效益为75.1%、91.8%。坝地产粮占流域总产量的29%,坝地单产是流域平均单产的4.2倍。

王茂沟流域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境内,是韭园沟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流域面积5.97km2,流域平均宽1.456km,主沟道长3.75km,平均比降2.7%。沟涧地占58.4%,沟谷地占46.7%,沟壑密度4.3km/km2。

从1953年春沟口修建第一座中型淤地坝开始,到2007年底共建坝57座,保存23座,布坝密度为3.85座/km2,总库容278.57万m3,拦泥库容274.95万m3,已拦泥104.45万m3,可淤地40.41hm2,已淤地28.06hm2。人工填平10座。造地2.98hm2。从发展运用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坝系形成过程

1.1坝系形成阶段(1953~1963年)

这一阶段依据“小多成群、小型为主、上蓄下种、计划淤排”的布设和运用原则。淤地坝按5年一遇暴雨洪水设计,以防洪、拦泥、生产为目的,进行了坝系建设。

1953年春在沟口修建了一座中型淤地坝,当年汛后淤满,迫使1954年扩建,由于受村庄的限制,坝体再不能加高,故采用以排为主,并于1955~1956年在主沟上游和支沟修建淤地坝9座,1959~1960年相继修建淤地坝32座,8年期间共建淤地坝42座,到1963年洪水冲毁10座,剩余32座,其中18座淤满,占56.3%,共淤地10.5hm2,利用7.0hm2。

在此阶段流域坝系布设可分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沟口1#坝淤成后,开挖排洪渠,投入生产,在其上游修建2#坝拦蓄洪水,如此由下而上,“上蓄下种”直至坝系形成。这种建设和运用方式的优点是:淤地快、受益早、生产安全、坝系形成快。埝堰沟采用这种布坝方式,四年时间就基本形成了坝系。第二种方式是干支沟同时建坝,一次形成坝系投入生产。这种建坝的优点是:防洪安全,淤地形成较慢,受益迟,死地咀沟采用这种布坝方式。

1.2坝系改建阶段(1964~1978年)

王茂沟流域坝系形成后,经1961年洪水考验,因洪水超标漫顶的坝数为22座,占总坝数的53.2%。按5年一遇暴雨洪水设计标准偏低,根据韭园沟1954~1961年暴雨资料,生产坝改用10年一遇设计,拦洪坝采用20年一遇设计,1964年对整个坝系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坝系采用“轮蓄轮种”的运用方式,将坝系中一部分坝地面积较大的坝作为生产坝,另一部分坝地面积较小的坝作为拦洪坝,反复交替,不断加高发展。该阶段新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王茂沟流域坝系形成过程及效益(孙广民 王煜 王彩琴 马宁 王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