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磨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几何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30年,生产力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三农”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30年来,在农村经济建设及县域经济发展上做出的贡献不可替代,有目共睹。但在农信社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和服务“三农”的同时,农信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却是历经辗转,几多挫折。应该说,通过改革,农信社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和缓解,但其改革彻底成功的瓶颈如何突破,许多历史的深层次的问题怎样解决,切合农信社自身发展的真正出路何在,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探。
历程略览
(一)“官办”管理时期(1958-1978)。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信社经历的历史大波折时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农信社先后被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财务部门,体制发生变化,与农信社成立时的初衷背道而驰,致使信合事业遭受到重创,甚至濒临破产。后又将农信社交给国家银行管理,1977年底,农信社又被列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从此走上了官办道路,限制了合作金融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改革调整阶段(1978年-1996)。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银行总行提交的《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后,为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国家授权农业银行代管农信社。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下放了一定的经营权限,恢复和加强了农信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信社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扩充。1989年,农信社又对内部管理、规范金融秩序进行了整顿,期间通过清股、扩股,密切了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善,内部经营机制进一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农信社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96年8月末,农信社资产总额达1055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946亿元。
(三)独立发展阶段(1996年-2003年)。1996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动。《决定》明确,农信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又颁布了《1998年农村合作金融工作意见》,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指出:坚持农信社合作金融改革方向,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稳定健康发展为主线,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督管理,完善内控机制;继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秩序;进一步加强县联社建设,完善提高行业指导和管理水平;发展业务,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至2003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法人机构达34909个,各项存款22330亿元,贷款余额16181亿元,分别占金融机构的11.5%、10.8%,内部管理逐步规范,资产质量有效好转,经营状况日益改善。
(四)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6月至今)。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农信社最大的一次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开始。改革首先在江苏、重庆等8个省区进行。《方案》提出,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改革现行的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权移交给省级政府,成立省级联社,监管职能转入银监会。《方案》还指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信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通过改革试点,农信社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村合作金融的命运出现了转机。
改革成效
(一)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地农信社积极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以及县(市)辖域内两级法人社等多种组织形式。2008 年初,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 家,农村合作银行113 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4 家。同时,农信社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
(二)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国家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政策支持。截至2008 年初,经严格审查考核,中国人民银行共计对29 个省(区、市)的2396 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 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353 亿元,弥补历年亏损挂账303 亿元,兑付票据807 亿元。对陕西、新疆发放专项借款12 亿元。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三)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截至2008 年初,按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9.3%,与2002 年末相比下降约28 %;在资本充足率上,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达13%、14.1%和13.3%,而2002 年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仅为-8.45%。自2004 年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3年实现盈利;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1.43 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81%提高到93%,服务“三农”功能不断增强。
困惑难题
(一)主观因素
1.体制稳定失衡。我国
30年磨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几何
本文2010-03-11 22:05:06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059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