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控制和防范小额农贷发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430下载135次收藏

【内容摘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开发的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支持和发展“三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小额农户贷款的发放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个别农村信用社甚至发生了违法违规案件,这些案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信用社的信誉和社会形象。剖析其发案原因和过程,无不表明信用社内部员工道德风险疏于防范。本文通过对原l县某信用社主任李某发放冒名小额农贷挪用信贷资金案例的深刻剖析,从道德风险的含义、危害、原因及防控措施等角度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能对进一步规范小额农贷的发放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良性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控制和防范    小额农贷    道德风险

 

随着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信社已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农信社开发的小额农户贷款(以下简称小额农贷)是其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农信社准确定位、求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根本要求。当前,小额农贷作为农信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工具,在支农服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开办以来,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小额农贷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加、信用社增效的“三增”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然而,个别基层信用社在办理小额农户贷款时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风险隐患,而其中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有来自于外部的,即借款人的诚信问题,也有来自于内部的,即信用社职工的道德素养,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农信社内部的道德风险)又是造成风险隐患的重要原因。当前,小额农贷作为农信社的主打品牌,如何防范和控制其操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是当前值得探究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近些年来农信社发生的一些违法案例中不难看出,道德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控制的软约束,越来越成为农信社风险频发、群发、聚发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小额农贷在农村地区的投放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主导着农信社的支农方向,如何有效防控小额农贷发放操作的道德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对于降低小额农贷的风险,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确保农信社业务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案简析

2007年5月,l县信用联社在对该县某信用社主任李某发放的违章贷款进行全面彻底内查外对时发现,李某在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利用担任该社主任职务之便,发放冒名小额农贷挪用信贷资金92笔,金额268.9万元,2007年6月16日,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查实,李某挪用信贷资金,不仅大肆违规与他人合伙从事经商歌厅、酒店、宾馆等第二职业,而且还存在购买小车、参与赌场、生活奢靡等违纪违法行为。

李某1998年就开始担任该社主任,在任职初期,他能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然而在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后,不重视政治思想学习,不加强道德修养,放松思想改造,不能正确认识权力与责任,由此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发生了严重扭曲。在生活上,他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潮流与时髦,贪图享乐。在工作中,他无视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法制观念淡薄,向职工灌输错误观念,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发放小额农贷供自己参与经商办企业,供自己肆意挥霍,从而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通过对李某作案动机及案件特点分析发现,李某道德滑坡,金钱至上,贪图享乐,利欲熏心,是案发的最主要原因,这是一起典型的职工道德风险案件。谈到这里,我们必须对道德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对道德风险的理解

(一)对道德的理解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

道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社会调节手段,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状况决定着社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制约着人们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来反映和认识现实世界,它把一切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为善,把违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为恶。道德的影响力是内在的、无形的。信用社的员工,在社会主义利益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的矛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都必须通过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能动作用加以调节和解决。

(二)对道德风险的理解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一词是源于研究保险合同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在不完全合约条件下由于代理人“隐瞒信息”和“隐瞒行为”给委托人带来的风险。简单地说,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带来更大风险的情形称为道德风险。理论上讲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集体或他人的行动。它一般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显而易见,这个定义包括许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导致不存在均衡状态的结果,或者,均衡状态即使存在,也是没有效率的。

在金融行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一书中的定义,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此定义认为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对农信社而言,道德风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操作风险。国际上已将操作风险列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也就是说道德风险已成为金融业第二大风险源。

对道德风险还可以浅显的理解为人们违反道德规范,或从事不道德行为而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小贷农贷道德风险是道德风险在农信社从业人员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农信社员工违反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和小额农贷发放操作管理制度而给农信社带来的无法预期的损失。

(三)特征

道德风险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风险的内生性。即风险雏形的形成于经济行为者对利益与成本的内心考量和算计;

2、风险的牵引性。凡道德风险的制造者都存在受到利益诱惑而以逐利为目的;

4、风险的潜在性。道德风险具有较的隐蔽性,不易被查觉和发现。

5、风险的长期性。道德风险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形成的过程。

6、风险的破坏性。道德风险破坏性很大,会给农信社带来巨大的影响。

7、防控的艰巨性。道德属于思维活动,其风险由人的思想所控制,难以防控。

(四)危害

农信社作为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小额农贷发放的过程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如何控制和防范小额农贷发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