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多元化竞争趋势下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975下载175次收藏

一、引言

在坚定支农方向、完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坏账置换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之后,农村信用社普遍走出困境并取得较好业绩。但新的农村金融政策,取向于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竞争格局即将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将不复存在。这对多年习惯于垄断经营的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全面的、潜在的挑战。农村信用社能否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如何应对挑战,是其能否真正成为支农主力军的关键。

二、农村信用社现有的比较优势

农村信用社成立五十多年来,立足并扎根农村,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与农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信贷联系和深厚的友谊,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农村经济共同成长壮大,经历了风风雨雨、曲折磨难的考验,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现已成为网点覆盖乡村、员工队伍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经营效益良好的金融机构。

(一)垄断农村贷款市场。当前,在广大农村,除邮政储蓄办理小额质押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少量支农贷款外,农村贷款市场基本上由农村信用社垄断,由于农村信用社营业机构遍布县城乡镇和经济繁华的村,服务网点众多,在农村市场份额大。以某县信用联社为例,存款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农业贷款市场占有率达97%以上,并根据当地资金供求状况在国家规定的利率上浮幅度以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获得了垄断利润。

(二)具有一定物质基础。随着国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逐步提高,弥补完了历年挂账亏损,并有了一定积累,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顺利兑付,置换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挂账亏损,为农村信用社减轻了历史包袱,创造了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条件。

(三)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不断推陈出新,开办了省辖通存通兑业务,为农民异地存取款和资金结算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贷款业务上开展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在农村全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按信用等级和资产状况情况核定贷款授信额度,发放贷款证,推行联户联保和贷款上柜台,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基本满足了“三农”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在政府、企业、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单位形象。

(四)员工积累了经营经验。农村信用社五十多年的发展史,使员工和代办员积累大量的信贷工作经验,加之绝大部分员工和全部代办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天天与农民打交道,充分了解辖区内服务农户、农民的状况、家庭情况和信用情况,能够准确快速办理信贷业务。

(五)内部治理得到完善。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完善股权结构,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自按职责和权限运作,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了内控管理制度,引入内部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了符合农村信用社特点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经营管理机制。

三、农村信用社的劣势

(一)品牌劣势。农村信用社发展五十多年,仅有少部分符合条件的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但绝大多数仍然挂牌为信用社。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一成立即挂牌为银行,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业务快速发展,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业绩,这是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贷款市场的情况下获得,一旦竞争局面形成,农村信用社的品牌劣势即将显现。

(二)网络科技劣势。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网络建设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相比存有很大的差距。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网络建设加快,但只覆盖到全省,仅与个别省市农村信用社合作,实现跨省通存通兑,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而国有银行、邮政储蓄已形成全国大联网络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客户提供方便、高效、快捷的电子化金融服务,以其网络优势与信用社争夺优质客户。

(三)员工紧缺且整体素质偏低。以某县信用联社为例,现拥有正式员工413人,临时工66人,协储员1085人,为全县18个乡镇,565个行政村,23.9万户,92.4万人提供金融服务,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量增加。信用社员工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而1994年行社分门办公时,存贷款规模仅4亿元,拥有在册职工347人,临时用工120人,代办员最多时达2082人,目前,出现了人员紧缺现象,需要通过补员解决。自1994年行社分门办公至2002年招收员工很少,2003年至2007年招聘大学生45人,造成员工队伍整体学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论多元化竞争趋势下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