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试论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及农信社面临的四种挑战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892下载202次收藏

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农村金融的“新政”――“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意见”,这一政策,极大地降低了新设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按照“新政”规定,在县市一级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只需300万元;在乡镇一级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甚至仅需要100万元。很显然,国家大幅度降低准入门槛,目的在于打破农村金融垄断地位,建立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吸引资金年流入农村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认真解读这一“意见”,我们发现,这一政策的出台,直接受到冲击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将处于改革发展的“火山口”。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

预计在最近几年内,村镇银行将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有四个基础。

思想基础。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广大农民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法律水平、文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原来许多名不见经传的“老农民”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改革家就是明显的例证。“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加速了农民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思想活跃,意识超前,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的快,对有关政策理解得快,步子紧跟形势跟得快。“意见”的出台,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这部分不甘寂寞的农村“小能人”跃跃欲试,为他们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提供了政治经济舞台。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两个例子证明农民思想的活跃性。一个是供销社。早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可以说是“国”字号的“商老大”,农民买一斤黑糖都越不过供销社的门槛。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个体商业风起云涌,摊点棚亭到处林立,短短几年时间内,个体商业的从业户数已占农村商业经营总户数的95%以上,经营品种上万种,供销社被逐步蚕食掉,“商老大”节节败退,目前残存的供销社也已通过拍卖、变卖、租赁等形式转移到个人手中,基层供销社实际上名存实亡。这种个体“垮”国营的巨大变故足以说明农民的潜在发展能量非同一般。第二个例子是农机站。在改革开放之前,县乡两级的农机局和农机站是农民购买各种农机的唯一通道,连买一个小喷雾器都要找到农机站。随着改革大潮的涌起,农民个体农机门市迅速占据了农具购销市场,他们凭着直进直出的购销渠道,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微利多售的营销手段,将国有农机部门挤进了死胡同。这两例充分说明,农民一旦掌握了有关政策,其发展速度之快会大大超过我们预定的想象。

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收益群体是农民,钱包鼓起来的速度最快的也是农民。在一个乡镇范围内,百万元户、千万元户大有人在。据一位从事多年存款的“老农金”透露,该乡存款在百万元以上的户就有数百户。在经济发达地区,亿元户恐怕也不乏其人。这些经济宽裕的“大款”、“大腕”思路开阔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试论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及农信社面临的四种挑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