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信社操作风险控制与管理问题分析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1浏览:2420下载242次收藏

风险贯穿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消除风险是信用社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多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出科学的管理防范方法。从风险管理的趋势看,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控制已成为信用社关注的重点之一,有效防范信用社操作风险自然成为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操作风险成为信用社主要风险

  纵观信用社系统内发生的各类经济案件,有其偶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操作风险所导致的必然性,内控管理松懈,制度观念淡薄,工作随意性大。据了解,信用社80%以上案件都是由于操作风险引发的。通过对信用社不良资产累计过程分析可以发现:大量信贷损失不单是由信用风险造成的,而是由于信贷流程关键环节人员不尽职、欺诈、人情贷款、违规操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等造成的。据统计,操作风险事件50%左右发生在信贷岗位,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引发和放大了信用风险,大量操作风险直接导致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产权结构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起诉难、判决难、执行难、抵押品处置难,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极易引发操作风险。

  二、对操作风险的三个认识误区

  (一)是将操作风险等同于操作性风险。信用社绝大部分职工,甚至部分高管人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都认为操作风险就是由于操作性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上,属于操作风险的仅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中的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中的流程执行不严格。但是操作风险并不等同于操作风险,其可能是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外部事件等方面引起。

  (二)是缺乏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信用社对风险管理大多是以事后补救为主的方式,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环节岗位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在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后,只是突击检查,查找漏洞,进行整改,对责任人的处理也只是轻描淡写。很少对风险操作环节进行分析、找出操作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

  (三)是片面强调基层操作人员管理,忽略高级人员管理。从各类案件看,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权限高、权力大,一旦出现操作风险,一般都会给信用社带来损失,且损失金额远远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信社操作风险控制与管理问题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