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金回流存在的问题及政策研究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业保险、邮政储蓄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框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村金融供给还远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要,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瓶颈。因此,我们以邓州市为例,着重对当地的资金外流现状、资金流出流入的途径、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与鄂、陕交界,现辖28个乡(镇),总人口15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1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5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47.7亿元、45.9亿元、32.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40:33.7:26.3调整为37.6:36:26.4,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农民人均储蓄存款1500元。
截止2006年5月末,该市有银行、保险二类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2.51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32.56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5.2%(见表一),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存差逐年扩大,存贷比不断下降(见表二)。在推动农业银行商业化的过程中,该市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设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形成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除邮政储蓄机构仍在开展存款、汇款业务外,农村金融市场已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军”的市场格局,从2000年至2006年5月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增长幅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分别为2.1%、32.6%、20%、21.7%、14.7%、4.4%(见表三、表四)。
表一:邓州市金融机构2000-2006年5月存贷款情况
单位:万元
表二、邓州市银行业2000年-2006年5月存贷差、存贷比情况单位:存贷差(亿元)存贷比(%)
表三:2000年-2006年5月邓州市农业贷款与增幅情况
单位:亿元、%
表四:2000年-2006年5月邓州市农村信用社
农业贷款与增幅情况
单位:亿元、%
二、农村资金流出、流入路径分析
(一)农村资金流出的特点及渠道
1、国有商业银行逐级上存流向区外。近年来,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逐步实施中心城市战略和扁平化信贷管理模式,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普遍向上级行集中,严格控制授信额度,较少发放贷款。据调查,该市2003年出现存差后,呈逐年扩大趋势,存贷比逐年缩小,2006年5月存差19.95亿元,存贷比缩小到62%。存差呈逐年快速扩大态势,使得大量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同时,县域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上存款渠道向城市“倒流”的现象也日趋加剧,从2003年-2006年5月末,该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存上级行资金余额为1.5亿元、5.3亿元、6.6亿元、11亿元。
2、邮政储蓄业务流向区外。近年来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年年创新高。该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8.22亿元,比2000年净增6.19亿元,增长304.9%,市场占有率达17.6%;到2006年5月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9.21亿元,比年初增加1亿元,增长12.2%,市场占有率为17.5%,这些资金脱离于农村经济和发展之外。邮政储蓄资金除备付金外,几乎全额转存人民银行,从2003年8月份开始上存省邮政储汇局,由其统一资金运用,收缩了当地的货币供应规模。
3、保险市场流出。保险业近年来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保费金额逐年攀升,2000年至2006年5月间保险公司保费+储金纯收入分别为0.32亿元、0.38亿元、0.53亿元、0.58亿元、0.66亿元、0.62亿元,2006年1-5月末0.16亿元。保险资金运用范围小、方式单一,多由其总公司统一运用于购买国债、股市及其他高盈利行业,很难投资于当地经济。
4、城乡居民投资流向区外。一是投资房地产。近年来,由于追求更高生活质量、投资增值和方便子女教育等不同目的,大量的民间资金通过投资不动产的方式,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二是通过教育投资方式流出。全国各大专院校扩招以来,该市每年考上外地大专院校的学生逐年快速增长。这些到外地就读的大学生,每年的学费、生活费支出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从而造成大量资金流出区外。
(二)资金流入农村的渠道
1、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流入。截止2006年5月末,该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直接用于农业的贷款余额为24.4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达11.4亿元,占46.7%。比年初增加0.49亿元,同比多增600万元,占全部银行新增贷款的100.4%。信用社贷款已成为支持“三农”的主要资金来源。
2、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投入。2006年5月末流入余额为12.9亿元,对缓解“三农”资金紧缺状况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农发行的信贷资金是封闭用于当地粮棉油购销的贷款,这部份资金不能直接用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
3、中央银行向农村信用社再贷款。自1999年至2006年5月末,累计发放再贷款46亿元,累计收回贷款43亿元,现有余额3000万元,中央银行再贷款间接支持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招商引资流入。随着该市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投资环境大为改观。据统计,2004年至2006年5月份引入到位资金分别为3.2亿元、4.9亿元。
5、国债资金投入。积极向省、中央争取国债资金投入,用于农村人蓄饮水工程,乡村道路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1年以来,用于农村建设的国债资金分别达0.11亿元、0.09亿元、0.09亿元、0.17亿元、0.78亿元和0.27亿元。
三、县域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分析
(一)区位劣势造成金融资源外流。受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的因素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在东部、西部、中部的分配和投入的力度也不一,使得县域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地区性的资金短缺现象。该市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大多数国有企业资产和人员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方,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又比较滞后,与全国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企业相比,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企业信用等级一律偏低,行业没有优势,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落后于周边县(市),使得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缺乏黄金客户,市场经济运作下,将吸收存款资金投向经济效益好的“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据调查,2004年以来,该市引进项目248个,其中:工业项目184个,超过亿元的项目仅有3家,其他均为亿元以下的小项目。
(二)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促成资金流向发达地区
农村资金回流存在的问题及政策研究
本文2010-03-11 22:00:2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033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