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竹溪县流动党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3-11浏览:2074下载259次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根据省、市委有关文件要求,今年4月,竹溪县委组织部组织专班对全县流动党员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120份、走访了解28个单位174人次、召开专题座谈会2次。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县流动党员队伍的思想、生活、流向、分布等特点,剖析了我县流动党员现状,并就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研究了相应对策与措施,为顺利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现状与特点
    我县共有党员14489名,其中流动党员1071人,正式党员1006人,预备党员65人;35岁以下766人,35—55岁264人,56岁以上72人;大专以上133人,初中以下938人;流出6个月以上315人,流出6个月以内756人;持《流动党员证》和开具《党员介绍信》的仅317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29.6%,与组织失去联系、未办理任何手续、去向不明、挂空、流失的13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2.3%;本县内流动的461人,县外流动的610人,分别占43%和57%。
    总体上看,这些流动党员有以下八个特点:一是35岁左右的中青年党员为主,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动居多;二是以农村流向城市的党员为主体,一方面是乡镇离退休干部党员流向本县城区和其它城市定居,另一方面是改制企业、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流向其它城市经商务工;三是多数流动党员没与党组织办理任何手续,随意性大;四是随着新的社会组织阶层、新的经济组织不断出现,党员分布呈现新变化;五是大量流动人员中党员身份难确认,多数流动党员关系接转混乱;六是流动党员长期与组织失去联系,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无法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七是部分流动党员忙于个人创业,未能发挥“双带”作用;八是部分下岗失业流动党员面临生计等困难,少数基层党组织存在疏于管理,放任自流等现象。
    二、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制定出台了《竹溪县流动党员管理暂行办法》,对流动党员实行“七个一”管理模式,使这项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五难”现象。
    ——去向难掌握。部分流动党员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联系,不开具党员证明信、不转移组织关系,造成流动党员身份难摸清。据统计,近半数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58%以上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导致党费收缴难度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更是无从谈起。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认为到外经商办企业如果承认是党员,还多个部门来“管”,不如不承认是党员。另外,有的打工地点没有党组织,无法接转组织关系,形成部分党员既未转组织关系,又未持党员证明信,“口袋”党员现象普遍,导致党员挂空现象严重。全县应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流动的353名流动党员,有102人没办理任何手续、去向不明、与组织失去联系。
    ——管理难落实。一些流动党员出行前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流动党员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由于远离党组织,其预备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党员,由于在外寻找工作,或把组织关系揣在口袋,或把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地党组织,以致一两年,甚至三、五年脱离党组织。有些单位党组织重视不够,企业改制转体后,后续配套改革没能及时跟上,党组织应撤销的没有撤销,党组织关系应划转的没有划转,对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去向不明,无法管理,形成了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党员,党员成为两不管的“真空”,给先进性教育活动造成死角。
    ——教育难适应。一是教育要求的单一性与党员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党员流动范围的扩大、从事行业的增多,再加上党员年龄、文化结构的不同,党员对教育需求也就各不一样,而一些党组织忽视了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性,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要求上过于强调一致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二是教育内容的一维性与党员思想的多维性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带来了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较快,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单一思维转向多元化思维。而一些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内容上却显得单一、空泛,不能贴近思想实际,解决深层观念的思想问题。三是党员教育形式的静态性和党员活动的动态性不相适应。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党员静态教育形式也越来越不相适应。四是党员分布流动的无序性和党员教育活动的规律性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分布地域广阔,务工经商繁忙,加上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只是春节回家过年,来去匆匆,无暇参加原党组织的活动;另一方面,部分下岗党员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逐渐疏远党组织,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问不管。有的流动党员由于分布零散,或流动地点不固定,难于集中;或缺乏活动场所和经费,组织活动难于开展。同时,流动党员的党费收缴也较难,大部分流动党员是在返乡或出发前一次性交纳全年党费的或由其亲属代交,不愿交纳党费或不按要求交纳党费的流动党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设置难健全。当前各地在党组织设置上,基本都采取属地原则,基本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教育流动党员的党组织;一些党组织不健全,不仅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难,而且造成一些流动预备党员转正难、一些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难和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发展新党员难等问题。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竹溪县流动党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