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竹溪农村水利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3-11浏览:2557下载254次收藏
    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和谐社会”建设专题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上下加快竹溪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结合竹溪农村水利实际,就如何构建和谐发展的竹溪农村水利浅述几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我县农村水利现状
    (一)水利工程现状
    经过50余年的艰苦努力,全县水利工程建设有了明显的成果。全县先后建起了中小型水库34座,其中:中型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28座;山塘1434口,小水池、水窖3460口;水电站26座,装机3.15万千瓦;泵站75座;库塘配套堰渠1869条,2570千米,其中,水泥衬砌防渗渠300公里;拦河引水渠道324条,618千米;堤防140千米,其中防御20年以上一遇洪水的46千米;总蓄水能力1.26亿立方米。
    (二)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病险突出。34座水库中有7座存在坝体渗水等病险情况,有10座水库无溢洪道,9座水库溢洪道过水能力不足,影响水库安全。140千米河堤,有56千米千疮百孔,不能防御5年一遇的洪水。3188千米渠道,占90%的属土渠,水利用系数不足0.4,加之库塘应配套的干支渠仅完成了70%,不能满足农业灌溉需求。1434口山塘中,有570口因淤积或无人管理丧失功能。相当多的水利工程长期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所有权不清、管理权不明。
    2、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明显减少。 税费改革前我县规定每年每个农村劳动力劳动积累工不超过15个,除农民直接投部分工外,允许以劳折资用于跨村、镇(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工”取消(减少)前的三年(1999-2001年),全县农民用于农建的年均总投入为1200万元(县、镇乡按每工折资3-5元),直接投劳不少于300万工日,占全县小型农田水利(不包括各类基本建设项目)投入的60%以上。2002年开始逐步取消“两工”后,农建投入即开始下降,到2004年全县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村投入与“两工”取消前三年平均投入比减少了70%,投劳减少到50万工日。
    3、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减小。由于投入和投劳的大量减少,农建规模受到了较严重影响。一是由农民投劳建设的工程大幅减少,据统计,主要靠农民投入进行的塘堰整修,2004年仅为过去的30%。二是水毁工程不能及时修复。三是老化工程得不到应有改造和整治,灌排渠系的改造由2000年的166公里,下降到2004年的52公里,工程靠吃过去的“老本”维持运行,影响了农村和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4、农村水利建设组织难度增大。 一是对农建工作认识有偏差,工作消极。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变化,农建工作在组织方式上由政府组织协调变成“一事一议”。对此,多数农民甚至乡镇干部把取消“两工”错误理解为是让农民休养生息,不需要再去组织农民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遵循“一事一议”,就是不需要政府组织协调,由农民自己决定搞不搞。二是对组织开展农建工作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农村税费改革规定取消“两工”、“一事一议”、“上限限制”,使多数干部在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心存顾虑,怕违反政策犯错误。另外,由于县级财政困难,特别是乡镇普遍负债较多,对在取消“两工”情况下继续组织开展农建工作表现信心不足。
    二、研究对策,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针对我县目前洪涝灾害频繁,季节性、工程性、水质型缺水等现象,未来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竹溪农村水利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