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立足点扎实推进水利四大工程建设
马礼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贫困山区水利工作而言,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从广大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根据竹溪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水利先行。
一、水利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水、电、路等问题都应解决。相对而言,水利显得更为特殊。更重要这是因为:
(一)农业主导地位需要水利作支撑。我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农业是经济的主导,粮、猪、油等主要农产品是农村经济的支柱。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县现有各类水利设施2557处,这些水利工程长期担负着全县的农业生产与灌溉等繁重任务。目前,全县70多万亩耕地80%以上是靠水利工程来灌溉的; 有60%的农村人口是靠水利工程休养生息的。农村的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利工程。
(二)减轻灾害影响、提高抗灾能力,需要水利作保障。我县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洪旱灾害十分频繁。受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影响,年降雨量平均达1000毫米左右,但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季际变化大,其中丰水年的降雨量为枯水年的1.3倍。每年主汛期5—10月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左右,且多为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同时,我县又是典型的干旱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据资料统计,在上世纪的100年中,我县发生干旱67次,平均1.5年出现一次,共发生洪灾33次,平均3.1年出现一次。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统计测算,洪旱灾害对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达到了30%-60%。也就是说,每次的干旱或洪灾要造成农业40%左右的减产减收。因此说,洪旱灾害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把根治洪旱灾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基础,需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品位需要水利来提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就要兴利除害,大修水利,增强抗灾能力。其次要依靠水利工程提升新农村的品位。把农村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饮用水质的提高、小水电的建设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打造出山青水秀的优美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是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
二、我县水利工程的现状难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和保障
我县现有的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特别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现在的水利是靠吃老本、拼消耗。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已达到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长期带病运行,已到了危险边缘。塘成了“碟子”,渠成了“筛子”,排灌站只剩下几根管子。一是病险工程多。全县现有的34座小二型以上水库中有20座是病险工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去年的防汛期间, 全县就有6座小型水库先后发生坝体渗漏、滑坡穿孔等严重险情。这些险病水库的存在,不但减少了效益,而且严重威胁防洪安全, 就象一颗颗定时炸弹。二是工程效益衰减。现有的几处灌区灌溉面积已由原来的10.7万亩下降到3.5多万亩,缩减了67%;全县机电排灌面积已由1万亩减少到0.4万亩以下,减少60%。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中,小型水库特别是小(二)型水库和塘坝的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全县3000余处山塘因淤塞严重,已有80%多成了碟子塘,发挥不出多大的灌溉效益。三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我县农村现在还有22万人饮用的是塘水、河水,既不安全,也不卫生。全县还有靠天吃饭的干旱死角区50多个
坚持四个立足点扎实推进水利四大工程建设
本文2010-03-11 17:22:25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780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