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县情
竹溪县位于鄂西北边陲,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33105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228公顷、林地面积262309公顷。全县下辖15个乡镇,14个农、林、特场,303个村委会,1689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县总户数11.84万户,总人口36.22万人,其中农业户数7.48万户,农业人口27.8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7%,农业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基本上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状态,属全国592个贫困县和全省12个特困县之一。2005年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近40%。农村经济总收入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1元。全年粮食复种面积54万亩,年总产147193吨,复种单产545斤,年均亩产970斤。该县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2005年茶叶生产总面积达15.1万亩,总产达200.2万斤,收入超过1亿元,分别被林业部和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称号。该县是全省魔芋产业核心种植区域,全县魔芋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鲜芋5.2万吨,年产精粉3000吨、微粉1000吨、魔芋面条3000吨、魔芋仿生食品2000吨,其中魔芋精粉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年综合收入1.5亿元,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魔芋之乡”称号。同时,该县还是全国优质生漆集中产区和高山黄连产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黄连之乡”和“全国优质生漆先进县”等称号。
二、现状与成效
由于农业,特别是农业种植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长期以来,这个产业始终倍受全县上下的普遍关注。随着政府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文章,在创新农业科技、健全推广网络和构建服务体系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农技推广网络日趋完善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以县为主,以乡为辅,县乡联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植物保护站(植物检疫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土壤肥料监测管理站)”、“农业环境保护站”、“农业科学研究所”、“魔芋科学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所”等6个专业技术机构。15个乡镇各设有1个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级“三站、三所”和15个乡镇站(中心)现各有农技人员57名和76名,“一线”农技人员占全县农业系统总人数的7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9人,取得初、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的各25人、20人和2人。
(二)农技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坚持条块结合,双重管理,即各乡镇农技站以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各乡镇政府管理为辅。人员配置、经费供给、资产管理等由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以确保乡镇农技推广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设施,保证农技试验、示范、推广有序开展。各乡镇政府主要履行监管、督导职能,确保农技推广区域性重点、工作环节和日常服务“三到位”。从而有效避免了乡镇农技人员“乱调滥用”和推广网络体系“线断网破”不良现象的发生。尽管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大,现实需求日益增长,而本级可用财力增长迟缓,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为了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口问题,县财政积极指导和引导县农业主管部门,实行“一站两制”,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适当分离。按照“试行办法”规定,县级各站、所和各乡镇农技站50%的人员从事专职农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50%的人员从事农资经营服务业务,分人员工作性质制定量化考核指标,站、所统一核算,目标管理。2005年,县财政核定农技推广经费72.85万元,只能满足人员工资支出的67%,通过有偿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经费缺口,而且通过比较科学管理办法,有效地化解了“重经营轻推广”的现实矛盾。
(三)科技创新初见端倪
在注重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的同时,不断寻求山区农业的发展规律,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魔粮套种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1998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999年获湖北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水稻旱育秧、移栽及地膜覆盖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00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推广”2001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推广应用”2002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旱作物节水农业推广与应用”2004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十堰市组织的1996-2001年度科技进步奖评选中,竹溪县“机制名优茶生产技术推广”获一等奖;“旱育地膜稻全程覆盖湿润栽培技术”、“玉米新品种鄂玉10号推广”、“莲藕覆膜厢作节水增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魔粮套种高产高效模式栽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分获二等奖;“地膜玉米两段栽培技术”获三等奖。
(四)农技推广成效显著
一是切实抓好种子工程。大宗粮食作物上,水稻主要以“金优”、“岗优”为主,玉米主要以“鄂玉10号”、“屯玉1号”、“农大系列”为主;薯类、豆类上,引进脱毒种子和高产优质豆类新品种;魔芋生产上,进行了“金沙江白魔芋”、“日本赤诚大芋”、“云南珠芽魔芋”、“本地花魔芋”种植对比示范;油料品种以油菜为主,全面普及推广双低、优质、高产品种“华杂”3、4号、“中油杂”1、2号等。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县传统种植作物良种普及率超过了95%。二是落实温饱工程。全县地膜玉米推广面积达16万亩,其中全覆盖6万亩,育苗移栽10万亩,平均亩产610斤,较露地栽培增产35%。地膜水稻推广面积达4万亩,占总面积的近50%,其中核心样板面积1.5万亩,亩产1105斤,较常规种植增产34%。地膜洋芋推广面积达3万亩,其中样板田每亩增产1100斤,增幅近
竹溪县位于鄂西北边陲,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33105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228公顷、林地面积262309公顷。全县下辖15个乡镇,14个农、林、特场,303个村委会,1689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县总户数11.84万户,总人口36.22万人,其中农业户数7.48万户,农业人口27.8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7%,农业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基本上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状态,属全国592个贫困县和全省12个特困县之一。2005年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近40%。农村经济总收入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1元。全年粮食复种面积54万亩,年总产147193吨,复种单产545斤,年均亩产970斤。该县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2005年茶叶生产总面积达15.1万亩,总产达200.2万斤,收入超过1亿元,分别被林业部和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称号。该县是全省魔芋产业核心种植区域,全县魔芋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鲜芋5.2万吨,年产精粉3000吨、微粉1000吨、魔芋面条3000吨、魔芋仿生食品2000吨,其中魔芋精粉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年综合收入1.5亿元,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魔芋之乡”称号。同时,该县还是全国优质生漆集中产区和高山黄连产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黄连之乡”和“全国优质生漆先进县”等称号。
二、现状与成效
由于农业,特别是农业种植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长期以来,这个产业始终倍受全县上下的普遍关注。随着政府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文章,在创新农业科技、健全推广网络和构建服务体系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农技推广网络日趋完善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以县为主,以乡为辅,县乡联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植物保护站(植物检疫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土壤肥料监测管理站)”、“农业环境保护站”、“农业科学研究所”、“魔芋科学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所”等6个专业技术机构。15个乡镇各设有1个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级“三站、三所”和15个乡镇站(中心)现各有农技人员57名和76名,“一线”农技人员占全县农业系统总人数的7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9人,取得初、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的各25人、20人和2人。
(二)农技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坚持条块结合,双重管理,即各乡镇农技站以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各乡镇政府管理为辅。人员配置、经费供给、资产管理等由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以确保乡镇农技推广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设施,保证农技试验、示范、推广有序开展。各乡镇政府主要履行监管、督导职能,确保农技推广区域性重点、工作环节和日常服务“三到位”。从而有效避免了乡镇农技人员“乱调滥用”和推广网络体系“线断网破”不良现象的发生。尽管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大,现实需求日益增长,而本级可用财力增长迟缓,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为了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口问题,县财政积极指导和引导县农业主管部门,实行“一站两制”,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适当分离。按照“试行办法”规定,县级各站、所和各乡镇农技站50%的人员从事专职农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50%的人员从事农资经营服务业务,分人员工作性质制定量化考核指标,站、所统一核算,目标管理。2005年,县财政核定农技推广经费72.85万元,只能满足人员工资支出的67%,通过有偿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经费缺口,而且通过比较科学管理办法,有效地化解了“重经营轻推广”的现实矛盾。
(三)科技创新初见端倪
在注重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的同时,不断寻求山区农业的发展规律,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魔粮套种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1998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999年获湖北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水稻旱育秧、移栽及地膜覆盖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00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推广”2001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推广应用”2002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旱作物节水农业推广与应用”2004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十堰市组织的1996-2001年度科技进步奖评选中,竹溪县“机制名优茶生产技术推广”获一等奖;“旱育地膜稻全程覆盖湿润栽培技术”、“玉米新品种鄂玉10号推广”、“莲藕覆膜厢作节水增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魔粮套种高产高效模式栽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分获二等奖;“地膜玉米两段栽培技术”获三等奖。
(四)农技推广成效显著
一是切实抓好种子工程。大宗粮食作物上,水稻主要以“金优”、“岗优”为主,玉米主要以“鄂玉10号”、“屯玉1号”、“农大系列”为主;薯类、豆类上,引进脱毒种子和高产优质豆类新品种;魔芋生产上,进行了“金沙江白魔芋”、“日本赤诚大芋”、“云南珠芽魔芋”、“本地花魔芋”种植对比示范;油料品种以油菜为主,全面普及推广双低、优质、高产品种“华杂”3、4号、“中油杂”1、2号等。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县传统种植作物良种普及率超过了95%。二是落实温饱工程。全县地膜玉米推广面积达16万亩,其中全覆盖6万亩,育苗移栽10万亩,平均亩产610斤,较露地栽培增产35%。地膜水稻推广面积达4万亩,占总面积的近50%,其中核心样板面积1.5万亩,亩产1105斤,较常规种植增产34%。地膜洋芋推广面积达3万亩,其中样板田每亩增产1100斤,增幅近
竹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点击下载
上一篇:山区农民对增收有“七盼”下一篇:关于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本文2010-03-11 17:22:1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778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