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续修我县第二轮志书工作的思考
志书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记述各地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官修地情书。志随政出,官修的性质决定着它必须有极强的权威性。它对地情的调查、分析、记述、评价和定论,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的看法,一旦出版,就代表着政府的态度和认知水平,传达的信息应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及效果,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政务公开、透明的一个窗口。“修志是政府行为,是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对地情、国情的全面调查”。编修新方志不仅是史志系统的事情,而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百业支持和社会协作。
一、修编第二轮志书的必要性
编史修志,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竹溪自明成化建县,迄今五百余载,先后在明嘉靖、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代,纂修和续修过《竹溪县志》。几经战乱,史志办现仅存同治版孤本,为我县珍贵历史典籍。民国时期曾多次动议修志,均因无成果而终止。新编《竹溪县志》是我县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志书,所载资料相对时间上限为1867年(清同治六年),下限为1985年。经过100多人10余年的辛勤笔耕,于1992年4月终成出书。
修编第二轮志书的任务是记述(1985年—2005年)这20年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社会的新陈代谢呈加速发展趋势,许多旧事物逐渐淡化,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事物不断涌现。许多新事物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主宰社会发展的走势。社会众多的变革以及迅猛发展给续志任务的完成提出了诸多挑战。
与首轮志书相比,续志的记载年限一般只有20年左右,而且所记述的内容贴近现实,新人新事,重点突出。这就形成了续志资料的搜集范围相对集中、时限窄等特点。然而,由于对续志质量的要求高于前志,如要求突出时代特色(包含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等),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增强学术观念等,这些与资料息息相关,入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准确。
续志资料的主要来源与前志又有较大的不同。在文献资料方面,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各类简报、综合年鉴、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专业档案、生产表册、信息网络等。续志资料还有一个来源:社会(市场)。这部分的资料是任何单位、部门或信息机构无法准确提供的,获取这些资料的手段在于续志编纂者要亲自深入采访与调查。如果我们能掌握社会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包括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以及观察法、指标设计等社会统计方法,就所记述的事物进行专题调研,就可以掌握相关事物的具体实际,也就能较好地突破续志资料搜集困难的瓶颈,为记述好事物提供有力的帮助。
做好第二轮修志工作,不单单是编一部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借鉴,真正做到用伟大的成就激励人,用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要看到它是代表、宣传和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为党立言、为人民立言和为改革开放立言的政治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项事业。用发展的、战略的眼光看待修志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我县在续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早在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对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了文件,签订了责任书,办了培训班,编印了新方志编纂教程,并把方志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可以说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是周到的,措施是有力的。但因种种原因,此项工作没有丝毫推进,在全市、全省排名倒数第一,如不再加措施迎头赶上,2010年省委、省政府给十堰结硬帐的时候,将会给竹溪亮“黄牌”。笔者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因进行了摸底调查。
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一是保障机制乏力。“一纳入、五到位”是对做好地方志工作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高度概括,就“一纳入、五到位”在全县落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单位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极大地促进了修志用志事业的开展,但也有一些单位落实得不够好。因为地方志工作开展缺乏刚性原则,使部分领导和群众不了解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单位“一把手”连县委、县政府的文件都看不到(我们在调研时,个别单位文件只存档,不传阅,上级精神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有什么阅后意见了),工作的开展完全由“一把手”的个人意志决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的随意性大,机构、人员的稳定性及必要的经费难以保证。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这是一个带有普遍倾向的问题,我们也作了一些努力,要求各修志部门以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方式管理和考核修志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是很明显,致使修志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出来。三是监管机制不健全。我们目前对各部门的修志工作监管缺乏力度,我县修志工作虽然县委、县政府发了文件,规定了纲领性的任务,但督查督办力度偏弱,致使一些部门进度较缓慢。
资料收集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料的挖掘力度不够。不少资料或损毁或遗失、或散落民间,给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造成一些历史资料的断档和空白。同时,资料的精确度把握不够。一方面有些资料在文字表述上不够精练;而另一面则表现在对某一事物的记载又不够全面,只重现状,缺乏历史资料的记载。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时限跨度过长。我们是新修,时间跨度相当大,资料工作量和难度都随之增大,尤其是我们部分上轮未修志的部门难度更大。二是行政体制调整。首先是宏观上的行政区域调整,部分乡镇合而分、分又合。其次是一些行业、部门系统内部的调整。有的甚至是几分几合,给资料的存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丢失、损坏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此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如要收集全行业、全系统的全口径资料,记清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的经济成份
一、修编第二轮志书的必要性
编史修志,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竹溪自明成化建县,迄今五百余载,先后在明嘉靖、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代,纂修和续修过《竹溪县志》。几经战乱,史志办现仅存同治版孤本,为我县珍贵历史典籍。民国时期曾多次动议修志,均因无成果而终止。新编《竹溪县志》是我县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志书,所载资料相对时间上限为1867年(清同治六年),下限为1985年。经过100多人10余年的辛勤笔耕,于1992年4月终成出书。
修编第二轮志书的任务是记述(1985年—2005年)这20年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社会的新陈代谢呈加速发展趋势,许多旧事物逐渐淡化,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事物不断涌现。许多新事物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主宰社会发展的走势。社会众多的变革以及迅猛发展给续志任务的完成提出了诸多挑战。
与首轮志书相比,续志的记载年限一般只有20年左右,而且所记述的内容贴近现实,新人新事,重点突出。这就形成了续志资料的搜集范围相对集中、时限窄等特点。然而,由于对续志质量的要求高于前志,如要求突出时代特色(包含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等),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增强学术观念等,这些与资料息息相关,入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准确。
续志资料的主要来源与前志又有较大的不同。在文献资料方面,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各类简报、综合年鉴、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专业档案、生产表册、信息网络等。续志资料还有一个来源:社会(市场)。这部分的资料是任何单位、部门或信息机构无法准确提供的,获取这些资料的手段在于续志编纂者要亲自深入采访与调查。如果我们能掌握社会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包括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以及观察法、指标设计等社会统计方法,就所记述的事物进行专题调研,就可以掌握相关事物的具体实际,也就能较好地突破续志资料搜集困难的瓶颈,为记述好事物提供有力的帮助。
做好第二轮修志工作,不单单是编一部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借鉴,真正做到用伟大的成就激励人,用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要看到它是代表、宣传和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为党立言、为人民立言和为改革开放立言的政治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项事业。用发展的、战略的眼光看待修志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我县在续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早在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对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了文件,签订了责任书,办了培训班,编印了新方志编纂教程,并把方志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可以说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是周到的,措施是有力的。但因种种原因,此项工作没有丝毫推进,在全市、全省排名倒数第一,如不再加措施迎头赶上,2010年省委、省政府给十堰结硬帐的时候,将会给竹溪亮“黄牌”。笔者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因进行了摸底调查。
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一是保障机制乏力。“一纳入、五到位”是对做好地方志工作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高度概括,就“一纳入、五到位”在全县落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单位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极大地促进了修志用志事业的开展,但也有一些单位落实得不够好。因为地方志工作开展缺乏刚性原则,使部分领导和群众不了解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单位“一把手”连县委、县政府的文件都看不到(我们在调研时,个别单位文件只存档,不传阅,上级精神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有什么阅后意见了),工作的开展完全由“一把手”的个人意志决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的随意性大,机构、人员的稳定性及必要的经费难以保证。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这是一个带有普遍倾向的问题,我们也作了一些努力,要求各修志部门以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方式管理和考核修志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是很明显,致使修志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出来。三是监管机制不健全。我们目前对各部门的修志工作监管缺乏力度,我县修志工作虽然县委、县政府发了文件,规定了纲领性的任务,但督查督办力度偏弱,致使一些部门进度较缓慢。
资料收集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料的挖掘力度不够。不少资料或损毁或遗失、或散落民间,给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造成一些历史资料的断档和空白。同时,资料的精确度把握不够。一方面有些资料在文字表述上不够精练;而另一面则表现在对某一事物的记载又不够全面,只重现状,缺乏历史资料的记载。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时限跨度过长。我们是新修,时间跨度相当大,资料工作量和难度都随之增大,尤其是我们部分上轮未修志的部门难度更大。二是行政体制调整。首先是宏观上的行政区域调整,部分乡镇合而分、分又合。其次是一些行业、部门系统内部的调整。有的甚至是几分几合,给资料的存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丢失、损坏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此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如要收集全行业、全系统的全口径资料,记清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的经济成份
关于对续修我县第二轮志书工作的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3-11 17:18:3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747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