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现状
竹溪县辖15个镇,其中7个建制镇,8个乡集镇,304个行政村,共计36万人口,城镇化率42%。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使我县初步形成以县城为轴心、305省道沿线乡镇为轴线、南部山区9乡镇为依托的扇形城乡架构,小城镇规划日趋完善,功能更加合理。县城及小城镇全面完成了第一轮村镇总体规划修订,全县村镇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得到了提高,自来水、燃气、电信、教育、文化、卫生、有线电视等达到99%普及率,全县各村集镇公路基本硬化,路灯、绿化,美化得到加强,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县村镇集体和个人投入建设资金5.2亿元。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按照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思路,通过项目支撑、土地置换、规模开发、基础配套等措施,在加大小城镇规模开发的同时,使城镇功能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以城关为中心、305省道沿线的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龙坝为轴线“一线串五珠”的百里长廊城镇带正在迅速形成,以统一房屋样式、统一建筑风格为重点的全县新农村建设格局正在全县展开。以污水处理厂、竹溪公园(广场)、城市道路改造升级为重点的县城建设步伐全面加快,近五年累计完成城镇投资逾2亿元,为前几十年的总和。2007年3月,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以新农村建设和村庄集镇整治工作为重点,用三年的时间把305省道沿线建设成为以统一规划、统一建筑风格模式、统一庭院配套建设的新农村 “百里长廊”;以茶叶、魔竽、贡米、蔬菜为主的产业化“百里长廊”;以305省道山、路、河为依托,建设成河边柳、路边树、山边竹、山中花、山上绿的生态“百里长廊”;以挖掘竹溪茶文化为主,建设成为文化“百里长廊”;以竹溪70%的人口居住区为重点,把305省道沿线建设成为社会稳定、人际和谐的民风淳朴“百里长廊”正在全面形成。按此要求,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了以“百里长廊”建设和村庄集镇综合整治活动,明确县直107个帮扶单位对口帮扶指导沿线6乡镇57村的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建立完善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建设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如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邀请省第二测绘院成功进行了总体规划的航空测绘工作,目前百里长廊总体规划正在紧张修编中。县河、水坪、城关、中峰、蒋家堰等乡镇均制订了百里长廊建设区域规划,使百里长廊沿线建设逐步实现有规可依。新洲、兵营两乡镇也结合集镇迁建工作要求,对新集镇进行了高起点规划,目前正按规划进行全面建设。其他乡镇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以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房屋样式和统一建筑风格的新农村村庄集镇整治工作,使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采取了很大措施,但受经济环境等方面因素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与周边县、市发展速度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政策问题。我县基本农田少,绝大部分是坡地和山地,土地十分宝贵。小城镇一般都建在交通比较发达、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按照目前的土地政策,农民要在小城镇落户建房,宅基地是很大一笔开支,土地部门只算新占地,不算腾出来的原宅基地,如果征用宅基地费用过高,这一道门坎农民就难以愈越。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能否通盘考虑,用原宅基地抵扣新宅基地。降低小城镇定居门坎,让有限的资金用到新
竹溪县辖15个镇,其中7个建制镇,8个乡集镇,304个行政村,共计36万人口,城镇化率42%。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使我县初步形成以县城为轴心、305省道沿线乡镇为轴线、南部山区9乡镇为依托的扇形城乡架构,小城镇规划日趋完善,功能更加合理。县城及小城镇全面完成了第一轮村镇总体规划修订,全县村镇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得到了提高,自来水、燃气、电信、教育、文化、卫生、有线电视等达到99%普及率,全县各村集镇公路基本硬化,路灯、绿化,美化得到加强,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县村镇集体和个人投入建设资金5.2亿元。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按照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思路,通过项目支撑、土地置换、规模开发、基础配套等措施,在加大小城镇规模开发的同时,使城镇功能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以城关为中心、305省道沿线的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龙坝为轴线“一线串五珠”的百里长廊城镇带正在迅速形成,以统一房屋样式、统一建筑风格为重点的全县新农村建设格局正在全县展开。以污水处理厂、竹溪公园(广场)、城市道路改造升级为重点的县城建设步伐全面加快,近五年累计完成城镇投资逾2亿元,为前几十年的总和。2007年3月,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以新农村建设和村庄集镇整治工作为重点,用三年的时间把305省道沿线建设成为以统一规划、统一建筑风格模式、统一庭院配套建设的新农村 “百里长廊”;以茶叶、魔竽、贡米、蔬菜为主的产业化“百里长廊”;以305省道山、路、河为依托,建设成河边柳、路边树、山边竹、山中花、山上绿的生态“百里长廊”;以挖掘竹溪茶文化为主,建设成为文化“百里长廊”;以竹溪70%的人口居住区为重点,把305省道沿线建设成为社会稳定、人际和谐的民风淳朴“百里长廊”正在全面形成。按此要求,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了以“百里长廊”建设和村庄集镇综合整治活动,明确县直107个帮扶单位对口帮扶指导沿线6乡镇57村的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建立完善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建设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如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邀请省第二测绘院成功进行了总体规划的航空测绘工作,目前百里长廊总体规划正在紧张修编中。县河、水坪、城关、中峰、蒋家堰等乡镇均制订了百里长廊建设区域规划,使百里长廊沿线建设逐步实现有规可依。新洲、兵营两乡镇也结合集镇迁建工作要求,对新集镇进行了高起点规划,目前正按规划进行全面建设。其他乡镇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以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房屋样式和统一建筑风格的新农村村庄集镇整治工作,使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采取了很大措施,但受经济环境等方面因素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与周边县、市发展速度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政策问题。我县基本农田少,绝大部分是坡地和山地,土地十分宝贵。小城镇一般都建在交通比较发达、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按照目前的土地政策,农民要在小城镇落户建房,宅基地是很大一笔开支,土地部门只算新占地,不算腾出来的原宅基地,如果征用宅基地费用过高,这一道门坎农民就难以愈越。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能否通盘考虑,用原宅基地抵扣新宅基地。降低小城镇定居门坎,让有限的资金用到新
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点击下载
上一篇:以新的措施推进信用担保工作下一篇:关于开展服务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思考
本文2010-03-11 17:17:17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739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